外婆家的西直街
六,七十年代,我外婆一家是被下放到农村,在农村十多年,后来又返回到城里的。回城后,住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西直街才定下来。
外婆先是住在旱西门附近一个叫谢家院子的地方,是一个带天井的大院子,里面住了十来户人家。外公去世得早,大舅舅被招工去远方,有三个舅舅跟着外婆,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所以可以混在一起玩耍。
我比较喜欢去外婆家,虽然住的地方不大,但小孩子从来不觉得房子小,只觉得热闹好玩。还有一个原因,三舅舅比较喜欢文学,文章也写得不错,所以买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一些是世界名著,一些是小说期刊。其实外婆带3个孩子,经济很拮据。但对三舅舅买书这个要求,外婆却从来不吝啬。相对外婆的家庭来说,那些书也挺贵的,几块钱一本,在那个时候不是小钱了。于是三舅舅攒了一堆书籍,估计读这些书的,也只有我和三舅舅两个人了。
外婆在西直街也搬了一次家,搬到同春当,在旧社会是一个很有名的老当铺。公家在同春当里面建了一些公房,外婆有幸分到一间,从此就住在同春当里面,直到80多岁死去。
因为长期没有修缮的缘故,同春当里的旧房子破破烂烂的,依然还能看的出从前的气派,一些住户私自乱占乱修,导致要走一条长长的,狭窄的黑胡同才能走进去,走到外婆家。
我在西直街外婆家也住了不少时候,我老妈那时还没有正式工作,所以经常外出做零工,远的要到城步长安营一带。这个时候,老妈便把我们兄妹3个一起放到外婆家里,找个靠墙的角落,支一张床,我们兄妹3个就睡着这张床上,和3个年龄大不了多少的舅舅整天混在一起。
我的年龄已经是读小学了,在红星小学,所以天天要走西直街去上学。西直街铺的是大块的青石板,风吹雨打,岁月沧桑,青石板被无数人的脚踩得非常光滑,也很平整。如果不是炎炎夏日,光着脚踩在上面行走,很是舒服。但要是高温天气,太阳暴晒,就很烫脚。哦,那时小孩子夏天打光脚的还很普遍,后来才慢慢地穿上鞋了。
西直街除了很有特色青石板路,另外就是两边的木房子了,一般有两层,简单古朴。西直街是一条笔直的街道,出了旱西门,还是如此,只是两旁的农田渐渐多起来。西直街还有很多小胡同通向不同的地方,我在那里住久了,也对这些小胡同很熟悉,乱七八糟,七拐八拐,穿过一些院落,就能抄近道,但不熟悉的人则很容易迷路。
所以这里的人口居住密度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从前这里是老武冈最繁华的街道。
外婆去世多年了,舅舅们也不在西直街居住,只剩下那个老房子空在那里。西直街褪尽了繁华,在岁月的洗礼变得越来越破旧,摇摇欲坠的老旧木屋很多,以前人声鼎沸的水井也荒芜了,长满野草,旱西门在西风残照里旧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这不由得使我联想起的我那暮年垂垂的外婆。
我也有几十年没有去过西直街了。
没有想到,政府一直想着开发西直街,想恢复旧日的西直街,并不是我居住的时候那个样子,而是西直街从前真正繁华时候的样子。这样的修缮断断续续搞了好多年,效果不大。但这次为了迎接旅游节,政府是真正下了功夫的,沿街的房子修旧如旧,对于那些实在破烂不堪的老屋,则在原址重建。原来的青石板路重新改造后,全部铺上厚厚的长方形条石,虽然很是少了古韵和意味,但也整齐美观大方。
新增加的灯饰则让夜晚的西直街更加迷人,那些白天里能够看到的不好,都被夜色悄悄掩盖了,呈现出的是一幅美奂美轮的夜景,怎不使人陶醉其中。
我游西直街更多的是带有一点怀旧和追忆,我循着记忆找到同春当外婆住过的地方,惊讶整个院子得到修缮,那些乱七八糟的违章建筑都拆掉了,我再也不用走那条长长的黑暗的小胡同,里面的木房子都很漂亮,虽然显得有些新,还建有休憩的风雨廊和观赏的水池。
看着这一切,我非常感叹:要是当年外婆住在这儿,环境也有这么好,那就太好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云中乘风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