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湖南西南部,居然还藏有这样一个天下福地的千年古城

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始皇帝曾遣方士到此寻不死仙丹。众所周知,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遣徐福渡海,去往蓬莱仙山,寻仙药以求长生不老。同时,也有大量方士,寻访神州名山福地,为始皇炼不死仙丹。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有方士卢生(燕人)、侯生(韩人),就来到邵陵郡境内的云山(今武冈云山)炼丹。但二人不知何故,未返咸阳,而是结伴隐居云山,最终在武冈云山,飞升成仙。武冈云山有关卢侯二人的遗迹,包括炼丹遗存:炼丹井、飞升台、扫坛竹;生活痕迹:侯仙迹、卢仙影、秦人古道;祭祀场所:武冈云山香炉峰上,“卢侯二仙祠”石基,至今尚存。武冈云山卢侯二仙飞升,曾引后世历朝历代的寻访热潮。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道士李思聪,曾专程探访云山,试图破解卢侯隐居之谜,留下“灵峰七十二巑岏”等诗作。武冈云山之胜力寺,为唐代始建的佛教名刹。武冈云山”烟云变幻“的奇景,曾获宋高宗题赞。华国锋主席,亦为武冈云山亲笔题词:楚南胜境。武冈云山,作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六九福地,在湘西南享有盛誉。在湘西南民间中,也一直流传着,南岳烧香,云山还愿的传说。云雾缭绕的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胜力寺的晨钟暮鼓,与三里庵的袅袅香火,勾勒出"云生山头山埋云"的仙境画卷。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侯国敬侯,建城于今武冈七里桥,开启湘西南首个诸侯国历史。当代曾在长沙西汉墓出土,”武冈长印“之官印,印证武冈汉初建县身份,为湖南最早的地方政权遗存之一。西晋元康二年(292年),陶侃任武冈令。陶侃在渠水北岸,建武冈学宫(武冈文庙前身),开湖南体系化官办教育之先河,比长沙岳麓书院早800年。陶侃曾亲手栽植两棵银杏,至今还存一株,屹立在武冈文庙前,树龄超1700年,这是湘楚文脉的活化石。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迁封武冈,建岷王府,占地60.8亩,世袭14年。岷藩家族在武冈修城墙,凿穿城河,筑小王城,形成”五龙不出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奠定武冈现存古城框架。永历元年(1647年),南明永历帝,迁都武冈,依”奉天承运“改武冈州为奉天府,以岷王府为行宫。武冈曾经作为最后的抗清基地,发挥着南明政权最后堡垒的关键作用,武冈城墙上的每一块青石,都铭刻着明末清初那段悲壮的家国记忆。武冈古城,青石垒筑的古城墙,蜿蜒如龙,刻满了2200年的岁月密码。漫步宣风楼下,指尖划过宋代青石上的苍苔,仿佛触碰到王安石、韩愈等文人黑客留下的体温。此刻,王昌龄的诗句在风中低吟:"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千年前,诗人笔下的沅水仍静静流淌,连接着龙标与武冈的烟波;而今日的古城墙,依旧承载着同样的月光,见证着跨越时空的羁绊。
1938年秋,黄埔军校二分校,南迁武冈。在抗战的最艰苦的岁月里,武冈黄埔军校基地,累计培育了两万三千多名抗日军官。法相岩洞顶的”好男儿杀敌去!“,是”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诤诤誓言。杨氏宗祠的雕花槅门,成了战术沙盘;曾八支祠的戏台,变身机枪射击讲台;中山堂前《步兵操典》的诵读声,与抗战前线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在武冈,平均每天都有9名军官毕业,奔赴抗战线。1945年4月23日至5月12日,日军第116师团58旅7000余人,围攻武冈城。当时武冈城内,兵力配置只有74军172团第一营官兵。历经20天21次惨烈攻防战,日军甚至组织敢死队,身绑炸弹扑向城墙,在城墙被炸出缺口后,日军始终未能攻入城内,在武冈城墙下,遗尸千具,最终溃退!?
整个战斗中,武冈全城百姓与守军一起,拼死抵抗!老百姓共献出万余斤糯米熬浆,混合黄泥、细沙浇筑城墙裂缝与碉堡,形成炮弹难毁的复合防御体。对守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纵观十四年抗战史,武冈城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军事奇迹!在日军如此优势精锐兵力的立体围攻下,武冈城是当之无愧的,唯一未被攻克的县城!更以1:5的惊人战损比,让侵略者血流成河。
武冈坚守使日军南线攻势崩溃,?雪峰山围歼战得以完成,直接导致侵华日军最后一次野战兵团覆灭。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高远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