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关于易学理论的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

关于易学理论的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

何芸 苏醒/都梁 2021-09-02 15:38

关于易学理论的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

关于易学理论的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

作者  何芸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其实风水易术并不神秘,如同我们佩戴的玉、手链、佛珠、符咒,……都有它的自然气场和磁场。但凡一个家庭,从我们的列祖列宗开始,流传下来后有阴阳宅,有看得见的人,也有看不见的祖先的气脉相承。所以,在风水学上有形的阳加无形的阴合二为一,这就是我们要正确面对的自身风水。我们适宜身边的风水,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去调理好自己生活和社会的气场。

       自古以来,在中华华夏大地,中国的古圣先贤所创了几十种的传统术数,各有其效用。但这些经典的术数,大都吻合天地自然之道,虽分门别类,然这些理论都息息相关,天道、地道、人道,无不统一和隶属于阴阳太极。古人都知道,我们只有兼通各种术数,才能不悖天地之道,尽人事听天命,三才和谐,保合太和,我们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近,由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智库交流中心推出的一系列易学传奇人物中,有一位叫苏九皇的东坡居士,吸引了笔者的强烈兴趣。苏先生是湖南宝庆人,其实在没有认识他之前,笔者就知道他是一个爱好读书、擅长写作的文化人。非常低调谦虚的苏先生很随和告诉笔者,一些关于他的成长经历,还得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因为小时候,他特别喜欢读书。尽管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书的来源并不多,但是,每本到他手的书都被他翻个十遍八遍,每个旮旯拐角都要品赏多次才肯罢休。因此他即使是到了上学读书的时候解读课文,总是更细心,更精微,也就有更多发现。揣摩语言、品味细节,自然也就养成了他在阅读与审视上精益求精的风格。

       毕竟,地理堪舆学大多都以峦头为体,以玄空理气之卦爻为用。我们的学者若不在峦头与理气上全神贯注、追求其真理真象,而偏要在教门派别上寻求真谛,是则皓首穷经,恐亦不能登其门堂而入其室也。苏先生也坦言,但凡自古至今的风水古籍,关于宇宙玄空之太极学说,其大小亦不过如并席之尺寸,其融结则为天地气息精华荟聚而成者,我们只要是慧眼独具、法眼真藏而得诀亦真者,必能随手点出这些堪舆方面的要领和精妙之处。须知,宇宙玄空乃千万年来,天地日月之精华所融结者,只有我们这些参悟者,必须要以慧眼与真诀才能予以透视、分辨清楚,的确非那些人云亦云的口诀,所能将其范围叙述表达的清楚的。苏九皇先生还强调,此乃地理学之重点与关键所在。

       在苏九皇先生的堪舆工作室,随处都可以看到存世量非常稀少的线装古籍《地理辨正真诠》、《杨公地理真诀》、及《三元理气精要》等书。苏先生特别推崇、最为紧要且为我们后代学者必须澈底辨识明白之杨公心法,我们要作一彻底的传世之整合与叙述者。像这些古籍经典,已表明其非属一般术数之书,而系为明师典范与经典之作。这些书,既可为现代爱好易学者初学进阶之指引,亦足为杨公心法传承之宝典。在苏先生的书案上,这些天珍地秘,喻其为有字天书,亦不为过也。

       谈到堪舆古籍,东坡居士也是独具匠心。他最崇尚古人那些最为鞭辟入里精要之法诀,亦举有实地考察、最能印证杨公心法之古今事迹,正如《地理辨正疏》上所言:峦头理气,印证双清之秘旨口诀。此外,他还直言不讳地和笔者道出了关于日月同辉,宇宙洪荒的机密要理,其意并不是在于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我们这些后来学习者,避免再蹈地理覆辙之举,而为之尽己之旨义于一二。他的一些易学理论,经常让笔者在内的朋友,也都叹服于苏先生的坦诚涵养,而我们惟以天机精妙而难以全明。 

       我们都知道,风水堪舆的宗旨在于对立的事物观与辩证的宇宙观,以及我们如何运用它来预测未来的信息。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的治国卫邦,到我们平民百姓如何为人处世等等,几乎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含。

       所以,苏先生特别喜欢孔子的一句话,不读易不可为将相。道家的《淮南子》里面也有一句:“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看到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要来了;看到瓶中水结冰,就知道寒冷的冬天来也不远了。自古至今,智者往往可以从小事看到世态的发展结果。即使是到了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如果不读《易经》,就无法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的历法知识,无法去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更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那些治国安邦的宏韬伟略,乃至于传承千古的中药理论,还有大江南北的民俗风情,等等。总之,如果我们不去读《易经》,我们就无法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那么,我们要了解这些一脉相承的易学文化,我们还是要与时俱进的去迎合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作为湖南籍的梅山文化地理名家后代传人,苏九皇先生曾经编写了《地理堪舆实地笔记》。他希望将有关梅山文化一些地仙学术、和湘西南民间堪舆风水的理论加以搜集、选择,并酌征新篇,汇为一册,以飨当今的易学爱好者。通过检索调查分析,我们也可以从历年的杂志、报章、书籍里搜集到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及具地方特色的文章,特别是除了香港和台湾以外,湖南梅山文化区域的一些具有蚩尤文化的论述。苏先生也特别关注在上世纪八七十年代以来的、近四十年来的这些著作。而在和苏先生多次的促膝长谈中,涉及评论到苏先生本人的学问、治学、品德、行事等的片段文字,倒是屡有所见。这也是近些年来笔者身边许多熟悉苏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读者、世交等互为传闻的。

       苏九皇先生常年致力于地方堪舆文化史研究,涵盖两湖两广,甚至于长江流域和黄河等领域,允称博学,而尤精于实地堪舆。苏先生在地方家居风水方面所做的奠基性、开拓性的工作,实际上是未竞之业,仍待有志于斯道者的薪传接棒。他的许多远见卓识,有如高屋建瓴,对推动地理 堪舆学逐步走向社会全面发展颇为关键,影响深远。他在这方面的学术实践,更是为后学这者,也树立了不一样的榜样。

      写在这里,笔者希望这此小访笔记,能有助于读者朋友们了解一些苏九皇先生的学术业绩和生平,从中汲取到做人治学的有益经验和启示。当然,要想进一步认识这位民间的堪舆工作者,还应该去认真研读关于写他的一些文章,当然,最好还是直接与他多打交道。正如苏先生所言,我们每个人,就像流淌于大地母亲怀抱中的河流一样,我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

       是的,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有可能我们慢慢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东坡居士打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方。那么,即使是我们一旦沉淀下去了,也许我们不用再为前进而努力了,但是,我们却永远也见不到阳光了。笔者也领会到苏先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任何时候,不管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一定要具有水的精神,象水一样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我们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怒放的生命。

       古人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苏先生始终认为,我们只有谦虚地去不断学习,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所成就的。是的,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认为自己有多少才华,有多少成就,这世界上总还有比他才华更高,成就更大的。唯有虚心诚恳的不断学习,不使自己骄傲自满,才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和成就。

       易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第一元典,包含了无尽的智慧,可以对我们的人生提供最好的指引。当今时代,我们的生活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个人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横行,拜金主义流行,我们很多人都在无形之中,为之而被苦闷、彷徨、失望的阴影所笼罩,三观处于六神无主之中。苏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此时,我们尤其需要《周易》这样的伟大经典,来为我们扑朔迷离的未来而指点迷津。

 


阅读 5314 9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