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武冈城东中学,用二十年办“一流教育”

武冈城东中学,用二十年办“一流教育”

湖南教育 2022-08-31 15:42

用二十年办“一流教育”

——记武冈市城东中学的发展新篇


湖南教育记者: 张晓雅 唐炜逸

本刊来源:湖南教育2022年7月第28期 民教创新 总第1190期


城东的故事


     20年前,当主流社会精英掀起创业浪潮时,一则“大学生创业办学校”的消息成了热门新闻;20年后,站在乡村振兴的起跑线上,这所当年大学生创业创办的学校再次被社会聚焦。

     时间跨度20年,主角都是同一所学校——武冈市城东中学。

    这所由15名大学生创办的民办学校,一开始只有2个初中班、104名学生、15名教师。经历了改造旧校舍、借钱办学、生源不足的阶段,现在的城东中学已发展到40个初(高)中班、20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师的规模。

个中艰辛,学校创办人、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邱盛登很少主动谈起。

    “我们的故事,从大学生自主创业翻到了办‘一流教育’这一页。”邱盛登说,开启续篇的城东中学,依然保留着创业时期的坚韧精神。而今,他们正是凭借着这股精神,扛起了“社会责任”这面旗。

图片


定义“好孩子”


     2021年,城东中学首届119名高三毕业生参加高考,其中16人达到本科分数线,3人达到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这在武冈教育系统内引起了热议。“要知道,这批学生的中考成绩排在全市6000名以后,而武冈每年能考上本科的学生在2500人左右。”邱盛登说,一些曾经被认定“与本科无缘”的孩子,撕掉了这一标签。

     让记者惊讶的是,虽然学校已经取得了很多亮眼的成绩,但城东中学创办至今,生源质量变化不大。以前,因为没有名气,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困难学生,或者其他学校用“筛子”筛了又筛的后进生。而现在,城东中学干脆“佛系”招生。

     “我们不是按分数录取,而是按报名顺序录取。”谈起学校的育人目标,德育副校长胡名强说,他们并不看重生源质量,因为教育,不是教好学生,而是把学生教好。

     胡名强曾接收了一个叫于波(化名)的学生。打架、翻围墙、上网、吸烟、嚼槟榔……行为习惯非常不好。入学前,胡名强跟于波“约法三章”:一是与以前的“狐朋狗友”断绝往来;二是在三个月内改掉陋习;三是考上省示范性高中时请他吃饭。

     前一个星期还好,于波没有什么动静,但此后就坐不住了。他常常翻围墙去网吧,与校外的朋友碰面、抽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

     对于这匹“野马”,胡名强决定从他的优点入手。于波其实很聪明,很多东西一学就会。骑车、修车、拆装模具模型、玩游戏等,他总能无师自通。抓住这个特点,胡名强把组建科技节参赛团队的任务交给了他。

     “那有什么难的!”接到任务的于波眼里放光。虽然身上有一些不良习气,但因为沟通能力强,于波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在他的带领下,他和团队设计的电动风车模型在科技节上获得了一等奖。

     这次成功给于波带来了自信,也让胡名强找到了教育的方向。往后,学校各种和动手能力相关的活动,他让于波来组织,这种信任让于波变得越来越自信。

     到了初三,于波成绩直线上升,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

在城东中学,像于波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学校不会把提升成绩当作教育的唯一方向。

     邱盛登的班上曾有个叫刘一彪的孩子,用武冈方言来说,就是一个挑事的“刺毛”。但邱盛登从未放弃,他不仅经常鼓励刘一彪,还跟他讲自己的创业故事。“成绩不好没关系,但不能给社会添乱。你看,有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长大后还当了老板。”邱盛登从不强迫刘一彪学习,可是作为语文老师,他的陪伴和关爱,让刘一彪爱上了语文。

     初中毕业后,刘一彪没有再上学,他开了一家汽修店,自己当老板,自力更生。现在,他在武冈城中心买了8个门面,生意红火得很。

     “比起成绩,成人更重要。”在邱盛登看来,他们培养的学生,在家里是好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上是好公民。而对于“好”的标准,城东中学有一把标尺,即“城东精神”——钢铁般的团队精神,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勇争一流的进取精神。

     好品质比好成绩更可贵。带着这样的理念,城东中学开展通识教育,即行为规范养成。

     每一个城东中学的孩子在入学时都会收到一本书《城东中学学生教育读本》。这本书要使用三年,内容包括礼仪常识、感恩教育、“十严禁”、“十不准”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按照规定,每个学期的第一周是行为规范周,每周第一天是行为规范日,每天第一节课是行为规范课。在这种制度下,城东中学是出了名的严格,学生也是出了名的坚韧。“别人都说我们的学生是‘打不死的小强’,更能面对挫折。”谈起办学目标,邱盛登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2018年,新高考改革,城东中学开始办高中。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学校在2020年和2021年里,连续两届学考合格率达100%。要知道,在全市范围内,仅有3所学校取得了这一成绩。


图片
图片
图片


打磨”规范校“


    千禧年前后,民办教育大规模兴起。在武冈,和城东中学差不多时间成立的民办学校就有30余所。为了规范管理,当地教育局在审批学校办学资质时,把关比较严。

    当时,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巨大的光环,15个年轻人的办学之举,在武冈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任武冈市政协副主席、现任武冈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田成瑞说,2003年,他和武冈市“四大家”领导组成视察小组,前往城东中学了解情况,被这群年轻人的办学热情深深打动。“大学生创业不容易,他们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帮助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应该要支持啊!”田成瑞说。

     城东中学是在原洞庭小学闲置校舍的基础上修缮和筹建的。邱盛登和另外14名老师虽是师范专业出身,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加上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武冈市教育局认为该校暂时不具备办学条件,办学资质的审批也搁置了起来。

     “既然领导意见不统一,那你们就要努力得到社会认可、政府认可、教育局认可、学生认可和家长认可。”田成瑞一口气提出的“五个认可”,成了这群年轻人努力的方向。

     接下来的日子,城东中学一边积极争取办学资质,一边狠抓教学质量。“第一届招来的104个学生,到毕业时还有92个,考上省示范性高中的有21个。”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李慎甜说,头三年,15名老师每月只拿300元的生活费,对待工作却热情似火。每天和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白天上课,晚上辅导学生、钻研教材。有了这股不怕苦的精神,城东中学连续三年教学质量位列全市第一梯队。“还有一届,100名毕业生里竟然有73人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回忆起办学的高光时刻,李慎甜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

     2007年,城东中学凭借精细化的管理、过硬的教学成绩,获得社会一致认可,拿到了办学资质。按理说,有了这一纸许可,城东中学就有了昂头办学的勇气,可是,邱盛登并没有高兴太久。

     “有人说,民办学校的老师不会教书,不然他们为什么不考公办编制呢?”曾经不止一个学生说过类似的话,邱盛登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意识到,要消除外界对民办教育的误解,不能只追求教学质量,还得靠规范办学。

     成为“正规军”后,邱盛登又做了两件事:第一,鼓励学校老师考公办编制;第二,向武冈市委组织部申请,成立城东中学党支部。

     2007年,武冈市有了第一所成立党支部的民办学校。“支部刚成立时,学校只有3名党员。”那时,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唐启友是个刚出校园的大学生,如何建设党支部,如何开展党组织生活会,他完全是“零基础”。为此,学校订阅了很多关于党建的报刊,一有时间,邱盛登就带着全体党员一起学习,一起研究。

     “每位教师都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唐启友表示,学校管理关键在抓思想,他们希望通过党建规范教师思想,进而规范办学。

     “成立党支部以来,学校规范办学的成果有目共睹。”邱盛登举了个例子,“外面的商家既愿意跟我们做生意,又害怕跟我们做生意。愿意是因为,城东中学一切按财务流程走,按时付款,绝不会拖欠商家的钱;害怕是因为,商家永远只能赚到最低利润。有书商来推销教参教辅时,我都会直接砍到最低折扣。”因为认识出版社的朋友,邱盛登的精准杀价,吓跑了不少书商。

     “不能从学生身上赚钱。”邱盛登秉持着这样的原则,专门研究并撰写了《城东中学教师二十条禁令》和《城东中学教师成长规程》。每周的教师例会,挪出专门的时间来学习,保证每一名教师在熟读的同时更要做到自我约束。学校还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尽管看起来规范是用约束来换取的,但越规范越自由。“凡事做到有章可循,那么,即便我不在,学校也能正常且稳定地运转。”邱盛登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托起”平民梦“


     学校创办20年,城东中学的创办者,从未想过要改变办“平民学校”的初衷。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生源上,也体现在收费上。

     “2017年,武冈市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备案审批的收费标准是不含书本费4200元/学期,但实际上包括书本费在内,初中阶段我们只收3200元/学期。”邱盛登说,学费低于其他民办学校,是从建校开始就有的传统。2002年,当同类民办学校每学期学费400元甚至500元时,城东中学每学期的学费是200多元,仅比公办学校每学期多了110元。

     2012年7月,城东中学全体股东进行财务清算,从2002年6月到2012年6月,整整十年,学校账面一共结余1271.6元。

     最近几年,学校财务状况倒是有所改善,但邱盛登仍然坚持当年的办学理念。

     “我就是来自贫困山区,深知读书对于贫困山区孩子的重要性。”1991年,邱盛登在洞口县一所学校读初二,因为交不起学费,一度面临辍学的困境,是班主任王凤翔从微薄的代课工资中拿出200元为他垫付学费,才解了燃眉之急。于是,邱盛登在创办城东中学时,就许下了“不让城东中学的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誓言。

      2020年那一届高一新生中,一个名叫周光华的学生引起了班主任廖建波的注意。“他的学费是一个月一个月补齐的。”通过家访,廖建波发现,周光华是农村孩子,父母身体不好,干不了太重的体力活,家里的收入只能靠他们打零工维持着。每个学期1万多元的费用,这样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每次交费时总是东拼西凑。

     “第二个学期,周光华带来2000元的学费。我清楚地记得,这2000元中100元面额的只有8张,50元面额的11张,20元面额的20张,10元面额的18张,5元面额的13张,还有1元面额的3张,5毛面额的4张。”见此场景,廖建波把情况反馈给邱盛登。捏着这一把零钞,邱盛登立马红了眼眶:“没想到,现在竟然还有学生用1元、5角交学费的。”

     邱盛登以个人名义资助了周光华2000元,又通过董事会、校务会对周光华进行学费减免并鼓励他要坚定学习的信心。邱盛登对周光华说:“我也是通过资助完成学业的,现在我有能力回馈社会了,希望你好好读书,将来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办学至今,邱盛登先后资助过6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能资助则资助,能减免则减免,但仅凭邱盛登的个人力量,仍是杯水车薪。2017年开始,城东中学每年拿出20万元进行扶贫助学。同时,成立由党支部牵头的扶贫助学领导小组,在学生进校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困难学生数据库,每一年对困难学生数据进行调整,确保扶贫助学资金真正交到困难学生手里。

     2018年,邱盛登又说服学校董事会,每年拿出10万元预算,设立“城东中学教育扶贫基金会”,以资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城东中学党支部的引领下,学校通过学雷锋献爱心、捐压岁钱、教师资助、社会赞助、废品回收、上级奖励等多种形式,对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留守儿童、孤儿和优秀特困教师进行帮扶救助。仅2020年,学校资助困难学生金额就有15万余元。

     2021年,城东中学成为武冈市唯一一个湖南省民办教育扶贫先进单位。

     20年过去了,当初那群埋头创业的年轻人,都已迈入壮年。当创业热情慢慢褪去,办学情怀渐渐沉淀,他们肩负起了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就像如今的城东中学,有了更科学的育人方法、更规范的管理制度、更坚定的教育梦想。

     而这,或许就是邱盛登理解的“一流教育”。

图片
图片
图片


顾        问| 邱盛登

编        辑| 张   立

初        审| 胡名强

复        审| 林   炜


阅读 2997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