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想来武冈古城墙细雨中漫步

想来武冈古城墙细雨中漫步

双井铺 2024-06-01 09:13

还要来武冈古城细雨中漫步

文/双井铺

图片

武冈古城我来过三次;第一次是小时候,新宁工作的二叔,雨里带着我坐在车上经武冈古城墙宣风楼孔洞时,匆匆而过。


那时,父母数落那句俗语“脸比城墙还厚”让我产生了逆反心理——真想让大人们看看,脸皮与城墙根本不在一个层面。


读书后才知道,武冈古称“都梁”,自西汉迄今 ,一直是“黔巫要地”的政治 、经济 、军事重镇。


武冈古城墙,宣风楼,民间历来有“东安狮子宝庆塔,武冈城墙甲天下”的传闻——宋朝有两位皇帝对武冈情有独钟,宗理宗御笔亲题“宣风雪霁”牌匾挂在宣风楼上;武冈全石构古城墙,在明隆庆元年(1567)总周长5874米;清末太平天国石达开曾想攻下武冈,因城墙坚固无法攻下,只得绕道而行。


老师教导我们“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毅力!是我们华夏五干年的精气神!所以,父母父母数落“脸比城墙还厚”的那句俗语,就是鼓舞人心,振奋斗志的常用关爱语。那时,以至于桃李年华的自己毕业后想入伍服义兵役!


因“长”与“宽”没有达到征兵条件要求而成失落。第二年,我努力的增加“宽”度。身体“零部件”一样不缺的情况下,还是终结在自己的“长”度上,成了憾事。

图片

第二次是不惑之年自己有了驾乘小白,一家五口带着古稀的父母,走遍武冈古城墙幸存城垣的四段和济川门、清渠门、迎恩门、庆城门四座城门。


我站在宣风楼,望着细雨里车水马龙的古道感慨:这座城2000多年的古城、有太多故事沉积在一起,有着数不清的战火烟云爬在着青苔上、有很多背后的恩怨印在墙石上;我尝试对着阳光的方向、才能看到墙石上似乎写着一丝丝模糊的轮廓……。


那时,有着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只是我看着导航显示81公里的距离,怕我的字墨装不出故事,怕自己没装好就卡在武冈古城墙里。

图片

2024年5月12日,武冈市、隆回县两地作家协会联合举办文学创作交流联谊会,开启文学协同发展和交流合作新模式。


我们第一站来到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又名武冈分校。至1945年10月,毕业学员共23502人,办学时间之长和毕业学员之多,仅次于黄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所培养的初中级军官,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血洒疆场!


1945年军校迁走后,洞庭中学迁入。洞庭中学于1953年改名为湖南省武冈县第二中学。


走进中山堂一楼的中厅,孙中山画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训词映入眼帘。画像两旁,有5排带凹槽的木条,据讲解员说这里曾嵌满烈士遗像、牌位;23052名黄埔抗战学员在消灭军阀,抗击日寇的各个正面战场上,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了一阕阕光辉动人的英雄篇章,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特别是当年作为印刷厂和弹药库的法相岩,溶洞上刻的六个血红大字“好男儿杀敌去 ”,至今尚存。

图片

从这六个血红的大字里仿佛看到1945年“中日最后一战的雪峰山战役”中,被暴虐凶残的日寇,用尽一切酷刑后,在钟士奇(武冈西直街茅坪里人)的口中,没有得到一字有价值的口供。最后日寇残忍地砍断他的双手,用刺刀剖开他的胸腹,将其肝、肚、肠挖出,并悬挂在树枝上。


钟士奇牺牲时,年仅29岁。


像黄埔第16期8总队学生曾坤堂(高沙镇兴隆街人),曾绍周(石背乡匡里村人),曾广田(高沙镇红鹅村人),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15期步科的傅秀刚(岩山乡石仁村人),傅振华(岩山乡月塘村和尤组人),傅秀海(岩山乡石仁村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的萧焕畿(高沙镇人),孙创业(河南太康人)等等。这仅只是黄埔军校和黄埔第二分校23052名抗战学员中的其一,他们的名字与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当我写到这里,我理解了一同走在原武冈师范校道上的美女老师、对着武冈东塔即凌云塔(哥哥塔)叹惜:“当年我为什么没有在学校恋爱?”


是的!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个英雄、人才辈出的地方,假如爱有意我也愿意选这里生根发芽!

图片

都梁武冈!我多想在细雨中还来漫步古老的城墙,兴许心随雨水、能感觉时光倒流——去听听屈原放逐留下著名的《九歌》和《天问》。去看看“武冈城墙甲天下”建筑史上的奇观。去西直美食老街闲逛在商铺中。去加入抵御外敌入侵铜墙铁壁的洪流中……


作 者 简 介:双井铺,实名“陈阳林”。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隆回县第十届政协委员、文史研究员。家乡坐落在湖南隆回县城东双井铺,笔名由此而来。


阅读 1455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