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难忘儿时求学路

难忘儿时求学路

原创 刘爱国 2025-11-14 16:55 1


现在的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多是坐车,有些地方都有专车接送。读书就好比上班,只要把握好时间,在持定的地点,准会有车来接送。中午在学校里还会有营养餐。每当看到孩子们那幸福的表情,时光仿佛将我倒转到上世纪六、七十年。想起自己那时的求学经历,那叫一个羡慕。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叫名利铺的小村子里。我们这些共和国的长子,出生就和贫穷结缘,儿时母亲早逝我的童年更是雪上加霜。

记得五岁半那年我就读小学一年级,那时学校离家不足五百米,所以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因为村小建在庵堂里,位置太偏,又没有水源。所以只有初小,读高小要到双桥完小去读。

记得我不足10岁就徒步到岩口杜家祠堂去读书。那时的双桥完小低年级设在杜家祠堂的二楼上。窗户也没有玻璃,到了冬天,就用报纸糊在窗户上挡风。记得凛冽的寒风呼呼从窗户往教室里灌,冷得直打颤。但没有办法,这可能就是人民所指的十年寒窗吧。如遇下雨天,袜子和鞋子常被雨水打湿,穿着湿漉漉的鞋子,坐在冷得像冰窖的教室里,身上不自觉地打着寒颤,脚也不停地抖动以御寒。脚在地板上抖动发出的声音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只得停课看着学生,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可当老师继续讲课时,教室又是一阵杂乱的抖脚声。此时的任课教师也理解孩子们的苦衷,不再制止。下课后学生涌进老师的宿舍,更多的则在地上抖脚。有时学校附近的同学提着火来上学,不时地送来火给你烤。接过同学送来的火,一股暖流顿时涌入全身。我想:我总不能老是占别人的便宜吧,于是一个下雪天,我也用火箱装了一盆火。当我从小路走到离家四百米的一段下坡路时,突然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屁股重重地坐在地上,火箱却摔出了几米远。后来我再也不带火上学了。即使再冷,也只能硬挺着。

夏天,骄阳似火,气温高达38摄氏度,而地表温度则更高。赤脚踩在又尖又烫的沙石上,就像在刀尖上跳舞,那种感觉,难以言状。寒来酷暑竟习以为常。

最难受的是饥饿。秋冬红薯收获时,早上在书包里揣着几个红薯,一边走一边吃红薯,就算是早餐。可每天要上六节课,一般下午三、四点才放学。那时双桥供销社收辣椒,记得放学后到供销社转悠,看到柜台上的干辣椒再粘上点细盐就朝着嘴里送。现在想起都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往事。记得读初中时,生产队对年满13岁的学生评底分。下午放学回家,看到村民在地里挖红薯,为了能多挣一分工,没吃饭就和村民一起在地里挖红薯。每到秋季,红薯成了我们那一代人的主食。直到读高中时,我们在校寄宿仍用钵子蒸红薯。红薯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美好记忆。现在我还想着吃红薯。

往事如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也成了爷爷辈的人了。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坐车去上学时,看到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吃营养餐时,我就莫名地想起我们那一辈人的求学经历。但愿孩子们能珍惜眼前的幸福,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阅读 104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俗素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求学路虽即艰辛,大家还觉得没什么,幸福指数挺高。

1小时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