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耕具的变迁《邵阳日报》

耕具的变迁《邵阳日报》

林日新 2023-12-11 16:49

耕具的变迁《邵阳日报》

林日新

      老家有一句农谚:“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十月,是种植油菜的好时节。一日,我回到老家,一下车便看到一台田耕机在耕作。定睛一看,驾驶田耕机的正是侄儿阿斌。他一看到我,就停下来。

我问:“打算种什么?”他说:“种油菜!”

       “这就能种油菜?”我迷惑了。

        阿斌微微一笑:“耕机一过,开沟、起垄、培土……一次就成,只需撒种或栽种了。”

        “哦,这么方便!”我不禁想起往昔栽种油菜的情境来:开沟、起垄、培土……全靠人工,一锄一锄地挖,一垄一垄地整,耗时又费力。

        20世纪70年代,每年三月,父辈们便掮着犁、牵着牛,向沉寂了一冬的田走去。到了田间,他们便把犁铧放下,喝住牛,套好犁,等待队长一声哨响,大伙便异口同声地喊道:“开犁啦……”顿时,整个田野沸腾起,一年的春耕生产便在这喊声中开启了。那时犁田,牛背着犁在前面卖力地拉,人则在后面使劲地扶着犁。农村耕田还要讲究“三犁三耙”:即在插秧之前,需要犁三遍耙三遍。说这样精耕细作才能增强地力,有利禾苗生长。一天下来,耕不了二亩地。不仅劳动效率极低,还搞得浑身是泥,人疲牛乏。

        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出现了大型耕田机,有卡车那么大那么高。全公社只有两三部,每个大队轮流一两天,专挑那些在马路旁的大丘田耕。当时,农民们感到很新奇,惊叹那耕田机的高效率,一天能耕二十余亩。但是,丘陵地带的地势不够平坦,大丘田少,交通不便利,大型耕田机很难大范围推广。因此,热闹了两三年,就再也没有看见它下乡支农了。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出现一种手扶式耕田机。它没大型耕田机那么高的效率,但一般的成年男人只需跟师傅操练半天就能出师,耕作起来也较方便。但它的劣势就是人还是很累,似乎比用牛犁田还要累一些。好在几年后,又出现一种轻便的耕田机,人可以坐着驾驶,主体机器旁还设有一个船形的器具,用来稳定重心的。乡人管它叫“铁牛”,比起耕牛来,它不需专人常年看管放牧。铁牛的效率虽不及大型耕田机,但比手扶耕田机要高不少。因此,它得以大力推广,至今还有不少农户都在用。在铁牛与耕牛并存多年之后,耕牛逐渐退出了农田。

        十多年前,一种新式的大型耕田机出现了。与它一同出现的,还有大型收割机、挖土机、插秧机、无人喷药机等。“种田大户”承包了上百亩农田,靠这些机械耕种,发家致富。

       随着“三农”政策进一步深入落实,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高潮,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不仅在耕种上实现了机械化,在收割、插秧、灌溉等方面也实现了机械化,很大程度上把农民从繁重的劳耕中解脱出来。慢慢地,原先在农村司空见惯的犁、耙、镰刀、脱粒机……这些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具,很多都进了农耕文化博物馆。

                                               (林日新,武冈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6aa347fc-704c-48a2-820d-93d0d726cb6a_jpg.jpg


阅读 240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