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读懂武冈文庙

读懂武冈文庙

水云生 2016-10-30 16:30 10

读懂武冈文庙

 读懂武冈文庙

作者:水云生

 

 武冈文庙属学庙,主要用于办学、为学习儒家经典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其规模不大,占地面积才3000余平方米,相对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子家庙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来说,显得太小儿科了。但在邵阳,这种宫殿式古建筑仅此一处,也是保存的最为完整的。被认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自然名正言顺了。她始建于宋绍兴8年(公元 113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曾多次从武冈文庙前经过,都没有机会进入院内,常常紧闭的大门,锁住了墙外市井喧哗,但锁不住我对她的神往。常在网络搜集关于她的资料,确是难以尽兴。今日恰逢武冈知青文化展开展,感谢杨运焰老师的邀请,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正儿八经参观了一回,也算真正见识了武冈人引以为豪的文庙。

 

东晋名将陶知县 为何偏爱植银杏?



俗话桃李满天下,是指教书育人者弟子众多散布五湖四海,在教育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是对老师(先生)的赞扬。当年的县令陶侃为什么在武冈学宫内栽种两棵银杏?原来孔子故乡曲阜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有四棵杏树,相传是孔子当年坐在坛上弦歌讲学、弟子读书的地方。后来杏坛被誉为于教育界的圣坛。为纪念孔子讲学,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修建孔庙时多有在讲坛四周栽种杏树的传统,而且大部分文庙多为孔子家庙的微缩版。

 陶侃出身寒门,少年丧父,与母亲谌氏相依为命,自幼饱读诗书。谌氏坚强、有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以纺纱资助儿子去求学、广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友人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走上仕途。又在友人张夔的举荐下,进入到洛阳官场。

 陶侃是有大志之人,在洛阳摸爬滚打了五六年。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四十多岁,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想出人头地,简直比登天还难。

 适经朋友推荐,他得补荆州南部任武冈县令。他想起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远而又远的小县当县令的地步,跟被贬没有两样,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心存理想,一心想做出政绩来。新官上任,陶侃就拜访邀见了本县的士族缙绅和贤达名流,了解武冈各方面的情况,倾听他们的建议和要求。这后,陶侃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立即筹备创建武冈县学。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眼前的省级历史文物古迹---武冈文庙和双银杏。

 这里还有个值得特别解释清楚的是:杏树和银杏是两种不同的树种,北方的杏坛都是栽种杏树,跟桃李差不多,多在二月开花。而银杏是没有鲜艳花朵的,她的花跟桑葚差不多,为穗状花序。大抵杏树耐寒抗旱不耐涝,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山和东北地区,陶侃只好以银杏代之。“景行杏坛”(“景”通“影”;“行”:追求),意思是读书人要像影不离形那样追随孔子,亦步亦趋,以成就自己的美德英才。这也寄予了陶侃自己的美好愿望,心想自己怀才不遇,如果能将这种儒家学风在武冈发扬光大,那也是一种成就啊!陶侃本人也喜好诗文,偶尔写作,曾有二册文集传世,他的曾孙陶渊明估计就是受了他的熏陶而成名家。

 大门西侧一棵银杏于1965年被雷击完全损毁、只能在州志里寻找记载了。现在倒映在清渠里的这棵本在文庙内,2003年由于扩路将大门往内移了5米,此银杏便到了大门之外,主干还有2.3米被埋入路面下呢。那么可以想象,她的根部至少两三个人才能合抱。不幸的是:1979年也被大风吹折、残存的主干快四十年了,依然“铁骨铮铮”。可见银杏不愧为植物中的活化石呀!也可见陶知县的学识也是非一般人所能及也。其侧枝幸存,虽已严重枯朽,几乎只剩下三分之一躯干,却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年年挂果不辍。旁边还长出三棵茁壮新枝,令人尤为欣喜。

 我想当年的陶知县也没有想到,自己只呆了3年的武冈,1700年后竟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武冈人心中,他的尊师重教之举竟然产生如此重大的作用。我们保护他手植的银杏树,也是在保护和继承他当年的鸿鹄之志。武冈人们用一条路的名称来纪念他,也许更是他意想不到的啦!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生,3年后,陶侃的上司刘弘即辟陶侃为南蛮长史,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起义军张昌。首战告捷,从此陶侃转战南北,终于成为东晋名臣干将,享年75岁、彪炳史册。离开武冈后,陶知县有无回来看过,就无从考证了。但愿他的在天之灵,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武冈!

  

学富五车才八斗,宫墙万仞谁能及?


     武冈文庙大门两侧的围墙上镶嵌着“宫”、“墙”、“万”、“仞”四个大字,一般人是难以理解其深意的。此为道光年间所刻,应该是乾隆手迹的复制品(真迹镶嵌在曲阜城门头上),用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只富也。”就是称赞孔子的学问,是不可窥得,后世常用来比喻文学造诣高深,源远流长。

    为什么不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用宫墙万仞呢?以愚之见,前二者强调的是知识渊博,没有涉及人品美德,后者更加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内涵吧。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也即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与之沿袭的科举制度一起,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近2000年。

    大门两边还有两个小门,分别是礼门、义路。据说,祭拜文庙时除了天子和状元,其余人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不能从正门进,只能走这两个侧门。

礼门释义为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语本《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正道。《后汉书·李固传》:“夫义路闭则利门开,利门开则义路闭也。” 唐黄滔《与韦舍人启》:“伏惟舍人义路无疆,词源绝岸,设铸颜之鑪冶,恢荐 祢之牋函。”

两小门前各有一块下马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原有两块,现只保存了西侧这一块。初看起来,不知原委的人还以为古时的官员人等骑马进城参见王爷,需要在此下马。现在才恍然大悟:所以立此碑,是要告诉人们对文化所需要抱持的崇敬态度。

文庙的正门上镶有两个狮头铜门环和72颗铜门钉,在清朝以前,门钉的数量没有明确的限制,多用于城门、宫门和庙宇。清朝后,门钉成为帝王宫门的使用特权,就有了等级区分。历史上,汉平帝封孔子为公爵,唐玄宗又升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加谥号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又谥其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上中状元,棂星门下走官运?

    


走进大门二十余步,就是一座小巧玲珑的(pàn)桥,桥下为泮池,池中有数尾金丝红鲤游弋其间。《晋书-陶侃传》 有载”此地前有碧水悠悠,圣人典则就如修身治国的源头活水。陶侃引渠水穿入学宫,叫泮水。泮水上一桥横跨,叫泮桥(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后叫状元桥),象征“学而优者”就可以出仕,跨出泮桥就可通达四海,报效君王以治理天下。”于此可见,在1700年以前武冈的渠水已经存在,一些资料所记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岷康王朱誉荣增建“小王城”时人工开挖的护城河,恐有偏差。当时鳌山一带尚为山野一片,是为理想的学宫选址之地。

现在的泮池水位基本与渠水平行,估计也是有一定联系。古时学宫的先生大抵也是在此池打水。古称入学为“入泮”,“泮池”蓄水,暗含希望。“泮池”为何呈半月形?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 泮池”为其规制。泮池期待学子传圣人之智,高取功名,跳跃龙门。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泮桥”上镌刻浮云图案,寓意“平步青云”。从古至今,“泮池”和“泮桥”就承载着(shēn)莘学子对金榜题名的殷切期待。

过状元桥后就是棂星门,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棂星,本来称灵星,是天田星。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为了风调雨顺,百姓安乐,就命令祭祀天田星,作为祭天的头等要事。到了宋代,儒家把孔子与天相配,所以在孔庙和儒学中,也都把祭祀孔子当作祭天,所以都筑有灵星门楼,用以祭祀孔子。演变到后代,人们觉得汉代祭祀天田星是为了求得农业丰产,与孔庙里祭祀天田星当作祭祀孔子没有关系,又见门的形状好像窗棂,就把“灵星”改为“棂星”。这样一变,后代的人们就不知其原委了。

棂星门与泮池泮桥从此合为文运和官运亨通的象征。


大成殿前伏神兽 孔子行礼有讲究?

 


 “大成门”位于棂星门后,是通往大成殿的最后一道大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称戟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日均以两腋出入。原来应该是有门和墙隔开的,也许近年来此处主要用于展览,出于光线的考虑,复修时门和墙都被拆了。大门两边有对称的耳房,前后两侧均有厢房数间。大成也有胸怀大志,学大道理,成就大业、修成大果之意,总之是希望走进这里的人能有所获吧!因此大成殿升高9级台阶,走上去更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觉啦!

    大成门和和大成殿之间有十几丈的距离,中间布局有石桌石凳,花圃、盆景等。现存有石狮一蹲,赑屃(bixi)一座。石狮应为一对,有一只估计连同那棵古杏被雷劈碎了。剩下的这蹲安放在大成殿右前方,原来应该在大门的外面,扩路时移了进来。赑屃在左,其力大无穷,能负重,旧时常常用来做大石碑的底座。相传武冈有五龙不出城,三龟守城门一说。古时因为北门少开,古城东南西三面城门口各有一只赑屃把守。文革中损毁了两只,剩下东门口的这只恐被人破坏,就放到这里了。


       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崇宁五年(1105年),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的。1925年,毛泽东一师的同学邓中宇、欧阳栋创办的中共地下党“思思特别支部”就设在这里(“思思”这两个字,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并兴办了思思学校,开展革命活动,为邵阳地区最早的革命活动地之一。估计德国两位大胡子革命领袖也是研究过孔子的,他们对孔子也是相当敬仰。

大成殿里的孔子像应该是孔子家庙里孔子像的微缩翻版,那尊像高9.28M(暗寓孔子的生日),基座高1.84M,总高11.12M。但我们看到的孔子正在向各位行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拱手礼。他们的礼仪是统一的。古代以左为大,同时认为左手为善良之手,右手为罪恶之手,左手盖住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多行此礼,表示敬重,大家可以用这个手势向孔子回礼,以示对他的敬重。相传孔子是左撇子,大约也是不愿让罪恶之手多书汉字吧!也有传孔夫子不嫌字丑一说。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左撇子写的字难免有些影响观赏啊!毛泽东的字如果安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应该算是“丑”字,上不了大雅之堂!

 在孔子行礼立像的两侧,应该各有一块石碑,分别是孙中山和毛泽东对孔子的评价。孙中山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汤禹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毛泽东曾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并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6361344316429537509270831

001wsb89gy6wba8l5ja2a&690

001wsb89gy6wb9skxg561&690

阅读 1.3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东方秀

十月底回了老家一趟,适逢武冈市知青文化展开展,也去了文庙,文庙的古老建筑,庙内小桥,还有那刚劲有力,龙飞凤舞的书法,知青在农村锻炼成长的照片,让人浮想联翩

157年前

青松

学习了,学习了!

147年前

朱云峰

陶侃及陶渊明,都非庶族。魏晋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寒门出宰相"是科举制以后的事情。

217年前

言宋

好几次想进去看个究竟,要么时间紧,要么没逮着机会。遗憾。

187年前

言宋

写这类文章,如有正史可查考,首先当然从正史,其次,也得查地方志(最好是民国年间以前编写的方志,如清人编写的几部武冈州志),文献要可靠些。

147年前

作者回复:

谢老师指教,我也是在了解学习当中,之所以发到网上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您提到的史志我都没有接触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以后会着重查阅相关史籍。再次感谢您的指点。

2016/10/30 19:19:39

言宋

不过,文中有些说法不准确。比如说陶侃出身寒门,似存有问题,查晋书本传,陶父陶丹为扬武将军,他本人在后来的仕途中,也得到一些望族的举荐,更重要的是他竟做了郡小中正,在九品中正制的门阀社会里,如为卑寒之人,是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交游行为与担任中正官品评他人的。

207年前

言宋

水云生有心研究武冈人文历史,赞。

137年前

王业春

鄙人曾偶进文庙,那是多年前,好像曾作武冈文化馆。因为匆忙,没有细观。幸得赏楼主佳作!

207年前

欧阳晓林

写得好,赞一个!

207年前

朱云峰

涨姿势了,确实说得挺全面的。

207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