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初秋、时近黄昏,细雨蒙蒙,明清老南门城墙上,仿古的宣风楼红灯笼亮起,在城墙石缝长出的丛丛荆棘衬托下显得狰狞而妩媚。
宣风楼重建前,老南门城墙上原残留一块青石台基,它是旧时武城夏日乘凉的好去处,躺在石台上,聆听从西南文庙千年银杏上传来的蝉鸣,偏居一隅的武冈人也会感到生活中有种莫名的大背景。
宣风楼初建于宋,上书“宣风雪霁”,建筑与武城山水融合,成为武冈十景之一。相传“宣风雪霁”出自大唐诗人王昌龄之手,诗云“危楼振立朔风横,四面寒光冷雉城。升旭欲移丹阙影,玉山未到翠先迎”,诗有几处我不懂,读来只觉得萧瑟冷艳,与“宣风雪霁”不相干的相干着。
武冈也有写诗的高手,潘应星,这个在明末清初大时代变动中的耿介书生,从狼烟四起的中原返回边城武冈,在宣风楼赋诗曰:“砻桷雕甍压楚邱,金城气色坐中收。云移岫碧留残雪,风荡汀间舞白鸥。帝子岂为书额至,仙人犹待止戈游。登临莫谩嗟前迹,今日楼成昔日楼”,他面前的武城是雕梁画栋的边地王城,城外是资江滩涂上随风起舞的白鹭,天边飘来的白云如残雪眷留在苍翠的山坳。他描绘了故乡山河岁月的从容与宁静,祈盼家园远离中原曼延的战火,抒发对旧王朝的爱国之心。
诗中所提“帝子岂为书额至”的这位帝子,应是那位被贬此地的大明朱二代,书生仁厚,只提朱二代在城楼上大书“宣风”,对这位朱二代干的别的勾当有话要说,但憋住不说。“宣风”何义,其实与观景或观景无关,真意是要兴儒家教化之风。历朝统治者都视武冈为尚待开化的蛮荒之地,征服的法宝,离不开儒家的帝王术。
三面环山的武冈,从南岭造山带与雪峰山交汇处的西南崇山峻岭冲出的资水,在其两岸形成了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它像一头猛兽口中叼着的一块肥肉,中原朝廷内外动乱,就有流寇、贬官和难民涌入。她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是忍受着苗汉和外来入侵者三方势力不断撕扯的历史。自公元前700年建城以来,频繁变更的权力结构,反复变换着她的名字和归属,是她悲惨命运的缩影,民国恢复武冈,“武”是相对“文”来讲的,“文”的意思是遇到冲突座下来谈,而“武”是遇到冲突不谈,直接比力量。
宣风楼自宋以来,历经战火,在她的废墟上产生出无数武冈浪漫的人事与心梦,要知武冈旧事己如海市辰楼,历史不过是一个大家都同意的寓言。
夜渐深,雨停。这座曾融观景与城防工事为一体的城楼愈显妩媚,他的骨架、材质及功能已经更换,皮相也被当代化。新城区里的灯红酒绿和老区的灰暗荒凉,欲望的喧嚣和贫穷的持守,相距都不过一墙之隔。立在城墙上的宣凤楼,象个从传统走来的女人,是拥抱欲望还是坚守平静,今夜成谜。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山口烟雨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