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古老而神秘的武冈傩戏《湘声报》

古老而神秘的武冈傩戏《湘声报》

林日新 2022-07-20 17:23

古老而神秘的武冈傩戏《湘声报》2022年7月9日

武冈   林日新

      小时候,我曾祖父说过鬼戏,父亲生病的那些年间,家里还请过几回唱鬼戏的人。傍晚时分,家里来了个挑罩箩的男人,他掀开箩罩,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摆着一个木鱼,安定好鼓,挂好撞铃,然后穿上红袍,戴上一个吓人的面具,手持一面小锣,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阴阳怪气的。声音很洪亮,但我却没能听清几句话,不过当时的场面确实有点阴森森的,所以至今还不能忘记。

       高中时,我在《都梁文钞》看过如下的描写:“里门咚咚喧大鼓,诸巫齐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主人敬神百不扰,如天之福姿汝求。黄羊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罗列。东方响明灯烛辉,纸钱悉悉随风飞。诸神醉饱出门去,明日迎神向他飞。”这是清代被称为“湘中五子”的武冈人邓绎为傩戏写的,我才知家乡的鬼戏还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称:傩戏。当时,我以为这是家乡独有的鬼戏,后来,在网络上查了,才知中国许多地方皆有傩戏,而且早已成博大精深的傩文化。傩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先导,以法术、巫术为手段,并且融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里形成多姿多彩、奇异瑰丽的风采。如今,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

       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受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大傩”三次傩祭活动。屈原的《九歌》和孔子的《论语》中也有对傩祭的描述。傩,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戏剧特征,带有神秘色彩的雄浑、凛冽风貌,在国家规定的傩事典礼中,同自然灾害和瘟疫进行较量。所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傩祭酬神驱鬼也娱人娱神。当时,下级军官方相士率领百隶在宫廷“索室殴疫”,把瘟疫赶走,民间则常举行的“乡人傩”,既对国人进行孝道等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为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天下太平和社会安宁等美好愿望。

       武冈傩戏的起源始自唐代。武冈傩戏表演分外戏和正戏两种。有些剧目在历史上,剧情和人物较简单,虽然曾经戴面具演唱,但清末以后受地方戏曲影响,部分剧中人逐渐改面具为涂面,节目也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多用锣鼓伴奏,也增加些许弦乐和高腔曲调。《桃源洞》、《打梅山》、《冲傩》、《降仙风》、《迎神曲》等。这些节目以娱人为主,减少了娱神的法事,被称作武冈傩戏中的外戏,也叫阳戏。阳戏和正戏截然相反,它形式活泼、轻松,语言诙谐、朴实。题材基本上以人们身边事为主,反映了劳动群众的聪明和智慧。

       如今,因为先前表演傩戏的人相继过世,年轻人大多不太愿意学习傩戏表演,武冈傩戏表演的现象已经极少了,它与全国地方小戏剧一样,处于青黄不接,消失殆尽的边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冈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有关部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武冈傩戏的保护传承工作,已初见成效。文旅局已组织文艺工作者对武冈傩戏进行抢救、挖掘、收集、整理出一大批珍贵的文字、图片、音频和实物资料,为傩戏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武冈傩戏这一凝聚着武冈人浓重乡愁的民间艺术,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微信图片_20220720170839.jpg

阅读 1767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