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老西直街印象

老西直街印象

原创 大海34 2025-10-28 10:30


如今的西直街火了,每天晚上,灯火辉煌,人流如织。

不光是武冈人流连于这里,外地的旅行观光团一拨接一拨,走进了这里。

听着导游撇脚的解说西直街,心里笑了。导游啊,你是该好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了。

我流连于西直街,看着排排房舍,神思却飞回了几十年前的老西直街。现状与过往交错着,心里五味杂陈。

IMG_20250601_193139.jpg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直街,静谧,安祥,一排排房舍一路伸延至庆成门,庆城门外,更加安静。

武冈城里人把西直街分为三个部分。从南正街入口处至老城关镇,这里被称为辕门口。

这里主要是老菜市场。街两旁摆满了菜摊菜担,有卖石膏豆腐的,霉豆腐渣的,及各种时令蔬菜的。印象最深的是卖腊碎鱼的,那薰得黄黄的,胀鼓鼓的麻利婆鱼,是我最爱吃的。

街的南边,是一间间商铺和住房。窄而长的木板一页接一页,中间是木板门。如要开铺子,先卸下门,再把木板一块一块地从地石槽中取出,是有些费劲的。

那里有一间钟表修理店,店里的朱师付不仅修表手艺好,还有一身武功。当时有“关起城门朱锡龙”一说。说的是他在城里武功是第一的。

钟表店过去几间铺子,是一中草药铺子。里面的跌打损伤肖泽仁大师,在武冈是很有名气的。

再往前走,紧挨酱园巷口的是老工商所,砖木结构的房子,窄小的办公室,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在静静地办公。

酱园巷的正对面是天宁街,街的尽头是红星小学,当时武冈城里最好的小学。!武冈人常唱“红星一朵花,红旗人人夸,前进也不差,跃进烂渣渣。”此是武冈城里人对城内四所小学校的评价。

惭愧,我的小学就在跃进小学,不过,我觉得很好的。

工商所再过去一点是税务所,几间木房子做为办公室,办公室后面是一片瓦砾空地。

我有一堂兄在这里上班,税务所里有二辆自行车,我和几个发小常去税务所里学骑自行车,在那瓦砾的空地里,几摔几跌,学会了骑。

过了税务所,是一排排高大的青砖房,青砖房间隔处有一口古井,古井旁是青石板接到街边上。

西直街的路面是中间青石板,像一根龙骨伸向前方,石板两旁鹅卵石铺成美丽的图案,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

过了青砖房,是绵织厂。厂门口有几间铺子,是弹棉花的。那时,人们把旧得发霉的棉被放到这里重新弹一次,变成新棉被。

棉织厂的隔壁,有一条小巷,直通红旗小学。

棉织厂的对面是城关镇镇政府,之前是江西会馆,后是城关区医院,六十年代成为镇攻政府所在地。

镇政府的旁边是按察司巷。按察司巷九曲迴转,通向砚池塘。至此,再向前走,便是旱西门了。

IMG_20240419_124734.jpg

过了镇政府,街两旁是整齐的房舍,这里商铺很少,大都是住户。

行不远,街南面有一间宽大的荒货店,荒货店的对面是安远巷,城里人都说成王放巷。

巷内后来有一初中学校,名都梁中学。

巷的北端连着三角坪街,跃进小学就在那里。现在这里己成为红光小学。

安远巷内还有一著名建筑,名谢家祠堂,五十年代城里有名的九如小学就开办在祠堂里。

安远巷再往前走,是林家巷,林家巷里有一厂,名棕制厂,现已成为习武坪。

相信现在很多城里的老人,对棕制厂很有印象,因为童年的他们,没日没夜地织斗笠,织好的斗笠坯子送往棕制厂,换成几元钱作为生活的补贴。

林家巷再过去不远,是庆丰巷。庆丰巷狭窄幽长,里面有很多院落。

出巷口至左家塘巷处,有一城门,当时的聋哑学校及敬老院就在一带。

如今,城门早已不在。

庆丰巷的斜对面是龚家巷。

曾经作为监狱的龚家祠堂就在此巷内。

龚家巷口,两旁是青砖房舍,高大宽敞。一家国营副食店就在巷子的西边,店门上石灰镂成刷上红漆的“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至今仍在。

向西继续前行,就到了庆成门。庆成门,古老,苍桑,破旧。上面长满了荒草。城门南面,深处有一口古井,同样古老,沧桑,与古城门一同构成一幅历史画卷。

古井至今仍存。

古城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为方便交通,修了一个又宽又大的城门,与西直街的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当时,与朋友经过这里,调侃道,牛栏里关猫腻。

前年,庆成门重修,我看了施工现场,写了一篇文章,说这次修成的一定精品。

庆成门去年修好了,果然是精品。

IMG_20250627_212931.jpg

出了庆成门,便是旱西门外。

早西门外的街似乎要宽些。

紧挨城门的南边是左家塘巷,七拐八弯,与庆丰巷相连。

北面是一条小路,沿城墙北行可至西水门。

向西而行,跨越时空,看两旁矮小的房舍,闻远处丁丁当当的锤声,仿佛山中闻鸟鸣,有一种入仙的感觉。

叮当的锤声是从牛市街的入口处,几间铁匠铺里发出的。那里衔的北面是张氏铁铺,北面是赵氏,陈氏铁铺。

如今只存张氏铁铺一家。

我十五岁的时候,1968年,就在张氏铁铺里跟着张师傅打铁。

师父身材精瘦偏矮,手艺极好,打造出的木工斧凿,品质一流。

记得一次斩铁,师父左手执火钳固定铁物,右手铁钳夹凿子按在铁物上,我挥舞大锤一锤打下,不料打偏,凿子飞出门外,从一过路的老者面门飞过,差点出了人命。

师父大骂我一顿,我低头认错。

如今,师父早已做古,手艺由儿子继承,名号仍是张氏铁铺。

西直街火了后,我带着孙子,常常从这间铁铺过。看到师父的儿子,满脸胡须,己是老人。想上前相认,几次都犹豫未决。

不想,随后一场大火把铁铺烧得精光。

我有时常想,我就是一个不祥之物,当我关注某一物的时候,某物就会发生惊变!

有很多例子可以佐证的。

不过,西直街也许与火有缘,这里发生过多起大火,最有影响的一次是1944年的大火,差不多把城门外的一条街都烧了,其原因老一辈人说是焦土抗战,日军逼近武冈城的时候,人为地放火烧街。

对这种说法,我心里存疑。

西直街的尽头处,连着一条小马路,直达马家桥处大公路。

街口南面,一条小巷名红专巷,从那条小巷走出去,便是一片田野,田野小径直达红专电站。

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表哥表姐表妹,六七个人多次从这里走过,去山岚铺给舅舅,大姨妈拜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

人老了,难免怀旧。不管如今的西直街多美多靓,但怀旧的心却在现状中抽丝剥茧,无形中那条过往的老街如烟如雾,妙曼地向我飘来。

IMG_20240418_125441.jpg

文图/大海


阅读 33 修改于2025-10-28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