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在武冈的风雨岁月(1936.01—1945.07)
《黄埔》杂志
2024-01-08 10:41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在武冈(1936.01—1945.07)1936年1月,出于形势需要,蒋介石下令恢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任命刘绍先为主任,以轮调在职军官和军士,实施短期训练为主要任务。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整军,把整编师的军官和军士调来训练,这时的武汉分校有一个军官总队和一个军士总队,总规模2000人以上。周磐为军官总队队长,张言传为军士总队队长。李明灏任分校主任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迅速攻占华北大片地区。上海、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党党政军重要机构迁至武汉。1937年年底,武汉分校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为确保军校安全,国民政府决定将校址迁至湖南。1938年年初,军校由武昌迁至湖南邵阳。因邵阳临近通都大邑,战祸易于波及,难以满足教学需求,3月16日又西迁至交通闭塞、宗祠遍布的武冈县。二分校初到武冈时,没有专门的办学地点,校本部暂设在城南陆家大院,与之相邻的张家花园作为教官宿舍。分校一边办学,一边在临近可以防日军空袭的法相岩洞外修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校本部便搬到了法相岩。而学员及各教学点仍然分布在武冈县城乡各祠堂里。(其中包括了与陆家大院、张家花园相邻的张氏宗祠)在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的形势下,为大量培养速成下级军官,按照中央军校期别,决定从第14期起,招收青年学生,实施培养初级军官的正规教育。1944年8月,日寇大举南下,衡、邵沦陷,周磐派遣的侦察兵了解到日寇已攻占冷水滩,国民政府79军军长王本甲阵亡,局势紧张。周磐惊慌失措,连夜召集教育处长王檄鳌、政治部主任张泰祥商讨疏散计划。8月5日上午在中正楼前大坪召集全体官兵,报告形势紧急,宣布马上分三路疏散:一路由城步西岩,经梅口至绥宁;二路由踏踏岭至山口桥翻越七步石至绥宁武阳;三路由龙田、塘皇庙等地集中学生总队至绥宁红岩,并规定官兵每人配俄式步枪1支、子弹50发、刺刀1把,下午全军开始疏散。1944年、1945年,军校在两次疏散过程中,枪支、弹药、器械、财产,损失殆尽。损失原因有土匪抢劫、日寇破坏、兵荒马乱、人员流动、管理不善等。二分校疏散运出的枪支、弹药,贮藏在山口桥附近的一座庙里,被日寇发现,纵火焚烧,爆炸之声整夜不绝,火光冲天,数十里外可见,损失很大。1944年冬,日寇占领桃花坪以北的周旺铺、新宁县的白马田后,暂时停止前进,此时武冈大军云集,有王耀武部的第74军,洞口有李天霞的第100军,高沙有第73军,加上第10军的一部分,还有龙山、秀山等师部队。周磐欲重振军备,东山再起,决定将校本部迁至城西磨石村张家,教育处迁至高矛头王家,总务处迁至踏踏岭,从马家桥至曹家巷,均驻有二分校官兵。(以上地名全是武冈张氏居住地,为二分校官兵提供了很大帮助与方便)1945年春,日寇大举侵犯湘西,4月17日二分校再次由武冈向湘黔边境疏散。5月4日,三个大队都平安到达会同。时湘西会战胜利,抗战胜利已奠定基础,国家准备裁军,全国各分校都撤并,所有学生都拨归成都本校训练。二分校奉令与成都本校合并。8月1日成都本校接收大员桂乃馨来会同接收。10月4日,二分校官兵自会同向成都进发,途经31个县、市,行程3000里,历时7个多月,于11月23日到达成都本校。武汉分校及后来的二分校,前后共培养学生26000余人(其中在武汉毕业3746人),成为黄埔军校系统仅次于成都本校和西安七分校的第三大学府。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埔》杂志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