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黄昏,粉笔灰在夕阳余晖中静静飘落。空荡的教室里,老教师嘶哑的嗓音仍在坚持讲解最后一道题,额角的汗珠映着窗外渐起的灯火——这曾经是教育最朴素的画面,如今却成了某些举报信里的“罪状”。当奉献被量化成工时,当情怀被标上价码,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究竟在用什么尺度丈量教育的温度?
这些愿意牺牲休息时间的教师,骨子里都刻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职业信仰。他们本可以准时合上教案,却因为瞥见学生眼中的困惑而选择继续站立。一位执教三十年的教师私下坦言:“看着孩子们快要懂了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打断。”这种近乎本能的坚守,源自“诲人不倦”的文化基因。自古“师严然后道尊”,这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燃烧自己的人,不正是教育大厦最坚实的基石吗?
反观举报者的逻辑,实则将师生关系异化为冰冷的契约关系。他们把课堂等同于流水线,将知识的传递简化为服务的购买。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狭隘认知正被某种畸形的“投诉文化”所助长。某些部门为展现“从善如流”,对各类举报不辨是非地全盘接收,实则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古人云“教学相长”,这本该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如今却成了条款与条款的对峙。
深层次看,这是传统师道尊严在功利时代的困境。从前“程门立雪”的佳话犹在耳畔,如今却演变成“铃声一响立即散场”的尴尬。部分家长对校外培训一掷千金,却对教师的额外付出锱铢必较;对社会乱象视而不见,却对教育细节苛责求全。这种价值排序的错位,正在蚕食教育的根基。
当然,我们并非主张无原则的拖堂。若确有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完全应当通过教研活动、师徒结对等专业方式提升,而非动辄诉诸举报。构建师生家长平等对话的机制,方是现代教育应有的温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两千年前的古训至今振聋发聩。当教育被简化为计时收费的服务,当奉献被量化成打卡下班的劳动,我们失去的远不只是那几分钟的讲解,更是对知识本身的敬畏。重建尊师重教的风尚,需要整个社会完成价值回归——让教育的归教育,功利的归功利。否则,当最后一位愿意点灯熬油的教师也选择准点离开时,在黑板上熄灭的,将是整个民族未来的光。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落毛凤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