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已完成100%,依托数字化+互联网智能化系统,全市600户60周岁及以上经济困难的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家庭,悉数安装了煤气泄漏报警系统、生命体征监测带、监控器等智能设备,添置了轮椅、坐便椅、感应夜灯等辅助用品。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原有“生活难”“自理难”“看护难“等问题,居家养老变成了居家“享老”。
“谢谢你们帮我婆婆家进行了改造,不然麻烦就大了!”6月4日,家住水西门街道普岭社区的曾先生面对工作人员的回访,感激不已。

曾先生的婆婆已有102岁高龄,因记忆模糊、腿脚不便等原因被鉴定为部分失能人员。一个月前,老人在前厅小憩,将厨房生火做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沸水溢出浇灭炉火,煤气泄漏触发报警系统,老人依旧浑然不知。系统第一时间将警报信息传送到曾先生手机,收到信息,曾先生立马赶回家中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及时化解了危机。
“我到家的时候厨房一直在响,我婆婆在房间内睡熟了都没醒。”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曾先生总是一阵后怕。
“身体状况不同,享受的改造服务就不尽相同,我们会进行事前评估,然后配备合适的设备和辅助用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董芳乾告诉记者。
项目推进前,市民政局联合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广泛深入开展摸底排查、资料核实和实地调研。根据老人们身体评估、生活习性、家庭实际等情况,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个性化适老化设计方案。
项目改造中,围绕“智能、简便和实用”适老化目标,依托数字化+互联网智能化系统,安装各种智能检测设备,征得老人及家人认可,添置合适的辅助用品。
除此之外,对于长期卧床的重点监测对象,该局还积极上传老人身体数据,协同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机构,适时开展上门问诊、动态管理和远程管控,协调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数字化监测、报警系统是我们养老服务的一大突破,成功打破了以往救援难、数据同步难的问题。”董芳乾说。
自适老化改造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已成功帮助居家老人60余次,预警安全隐患100余次,提供上门救助30余次。
下一步,将继续推广、应用“互联网养老模式”,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切实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