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不能用文化做幌子

不能用文化做幌子

红楼一痴 2024-05-26 20:57

不能用文化做幌子

二十多年以前,我读过一本关于姓名的书,记不得具体的名字,似乎叫做《姓氏文化学》,不确定书名,内容是讲中国人姓氏文化。至于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谁,这些都忘记了。那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汉字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中国人命名很讲究,不但要考虑阴阳五行、四柱八卦,还要考虑名字的来源,以有典籍记载为佳。受此书影响,后来我买了一些相关书籍来读,《汉字源流》《汉字流变》《画说汉字》《汉字阐释学十二讲》等等。这些书籍对我帮助很大,尽管在教学上难以应用,但是这些作者都是汉字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启发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是视野。

2023年3月,我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中国古代名字与别号》。浏览了一下编委会名单,我就决定下单。我买书有个习惯,先看出版社,再看序言,然后浏览目录。这本书的编委会成员都是知名学者,其中主编是傅璇琮先生,傅先生是我非常崇拜的学者,曾在《文学遗产》杂志上读了他不少论文。顾问蔡尚思,著名史学家,我读过他的《论语导读》,蔡先生享年104岁,博学鸿儒,亦也是我崇拜的学者。后面的多位编者都是名校的教授与博导。我想,这个编委阵容如此强大,这样的丛书应该值得拥有。

出于读书习惯,我先浏览了每一章的基本内容,前面两章《古人姓名的由来》《古人的姓名文化》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不过还觉得勉强可读,至少编写者还是下了些功夫,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较用心的梳理。

读到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不知道编者从哪些野史上或是民间故事上得到些资料,过于附会,有点哗众取宠。

他写李白名字的由来:

据说李白周岁时,随手一抓就抓了一本《诗经》。他的父亲十分高兴, 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就想着给儿子取一个好名字,免得后人笑自己没有文化。由于对儿子的名字太过慎重,一时竟怎么也想不出满意的好名字,就一直以小名称呼。直到李白七岁, 还没有想好名字。那年春天,李白父亲和妻儿在院中赏花,一时兴起,对妻儿说:"今日春景正好,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前两句,你 们母子一人给我添两句如何?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淀金它先来。'"母亲想了好久, 说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等母亲说罢,抬头望着院中盛开的李树,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白对得绝妙,父亲满心欢喜,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越喜欢,念着念着,突然发现这句诗的开头不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尤其精妙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父亲就给儿子取名叫李白。

李白的故事《唐书》《新唐书》里均有记载。编者这样写无非是求“新”,有噱头。文中李白的诗句对得怎么样,懂诗的人一看便知十分平庸,可见故事并非真实。李白的名字与星宿有关,像岑参的名一样,是星宿名。

再如编者讲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大文豪。在说苏轼名字之前,先了解左传《曹刿论战》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苏轼的弟弟叫苏辙,两兄弟的名字都能在这里找到,包括他们的字, 子瞻、子由,也有隐含。苏轼名字中的"轼"字,在《说文》中有解释:"轼,车前也。", 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而其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 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正好符合苏轼少年时期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而苏辙名字中的"辙",在《左传·庄公十年》中说"下,视其辙", 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其字"子由",有仿效、依循之意,就是说跟着别人走的意思。弟弟苏辙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比苏轼内敛许多。

知道苏洵的《名二子说》者,定会觉得此文浅陋。苏老泉在文章里讲得十分精辟,编者视而不见否?有现成的最权威的解读不用,难不成是想挑战千年之前的苏洵?

读到第六章《我国历代名人姓名意义解读》的时候,越发读不下去了。我用“荒唐”二字来概括实不为过。编写者采用的全是谐音法,牵强附会地做事后诸葛。

现摘录数则如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他是两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圣元"。也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先驱、奠基人。喻意解读:周为周、粥、舟;公为公、功。

1、周公。周引申为全部,全部为公。喻意是国家的忠臣、良臣。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发继位后,一心想打败商朝,完成父亲 周文王的心愿。周武王在国家政务中很依靠、信任周公,也得到了周公的辅助。公元前1027年,在牧野之战中,殷纣王战败自杀,商朝灭亡。

2、粥公。公众的食禄。喻意为国家谋幸福的人,也预示是政治、 经济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周公在西周统一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3、周功。周引申为圆满、圆满的功绩。喻意是有大功绩的人。周武王病逝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是周成王。周成王年幼,有周公摄政,忠心辅佐,7年后还政于成王,功勋卓著。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流传后世,成为忠臣、能臣的楷模。

4、舟功。船的功绩是在水面上不停地、快速地前进。水为财富、权力。喻意是文化的先驱,也是淡泊名利的人。周公完善礼乐,使宗法制度 有了依据和标准。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也是儒学的奠基人,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人之一。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在吴国做人质期间,演绎了成语"卧薪尝胆"的谋略传奇。喻意解读:勾为勾、狗;践为贱、剑。

1、狗贱。狗是动物,谈不上下贱。但狗的品格却有很多优点,比如勇敢,忠诚,适应能力强等。喻意是智谋很深的人物,有坚强的毅力与韧性。

2、勾剑。有勾连的剑。意思不是一把宝剑,紧邻的还有其他的宝剑。喻意是有很多才能的人,周围也有很多英才。勾践回到越国后,在范蠡、文种两大能臣的辅佐下,发愤图强,积极发展国力。最后一举击败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越国灭吴国后,勾践称霸,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项羽,是秦末著名人物,号称西楚霸王,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 将之一。喻意解读:项为像、项;羽为雨。

1、像雨。像雨一样。雨是好东西,主大财富、高地位。喻意是主 宰天下的人。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 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喻意"像雨"有反义,因为雨最终是落在地下的,主失败、凶死,

这为项羽的人生结局埋下了 祸根!

2、项雨。脖子下雨。实际 有两个喻意:

喻意1:脖子与头紧连, 引申为头,头顶的风云。喻意是诸侯争夺天下的战争风云。灭秦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来刘邦实力越来越大,与项羽展开长期的楚汉战争,严重威胁了项羽的地位。此消彼长,项羽的实力迅速下降。

喻意2:项为脖子,"项雨"是脖子出汗,实际不是汗,是鲜血!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与项羽两军在垓下进行一场战略决战,史称"该 下之战"。项羽战败,在乌江边自刎身亡。

太多太多,不再列举。编者对历代名人的姓名解读方式都是采用“谐音法”,十分荒唐。他把先秦的“文种”解读为“蚊种”,“文种”就是“蚊卵”,蚊子产卵后很快就会死去,因此主凶。由此判定文种是坏人,活不长久。

这样牵强附会之说,实在是玷污了汉字。这本书的封面有两句话十个字:远去的背影,文化的神韵。我想这不是“文化的神韵”,而是文化的垃圾。这样的解读方式何其荒唐,始作俑者,会引发人们对汉字的误解。照此下去,奋者,粪也;建、剑者,贱也。毛者,冇也。近者,尽也,完也。。。这种对汉字的解读,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汉字的本意。即便是同源字,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分化的,绝不是此书编者所言,随意谐音相通的。

读一本好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一本不负责任的书标榜得再高大上,只会遭读者唾弃。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这样一本荒唐透顶的书,这只是该丛书中的一种,其他的我就不必看了,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化是不能用来做幌子的,打着文化幌子赚钱,搞不好会贻害无穷。读书人定当警醒。


阅读 586 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