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一场历史与烟火的邂逅(芷江游记)
在湖南西部,有一座小城,它虽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就是芷江。对芷江这座掘起于近代历史的名城,有着强磁性吸引力,虽然它离我生息的地方不是那么遥远,可为了生计,一直无法亲临,多少次梦回路转,我徜徉在?水河畔看风景;与侗族姑娘欢声笑语,醒来后才幡然醒悟是幻境。
这个深秋,当红叶和金菊装点了美丽的风景时,我终于鼓起勇气,忍痛放弃两天的搬砖,和好友王师傅有幸走进了芷江,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旅程,品尝着人生中最鼎盛旅游大宴。
抵达芷江的第一天,我们直奔龙津风雨桥,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的风雨桥,此桥是世界最长的风雨桥。桥长246.7米,全桥未用一钉一铆,仅以木榫衔接,由16座舰形青石桥墩支撑。走在桥上,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桥上有92间店铺和7座精美桥楼,中央主楼是五层八角亭,气势恢宏。这座屹立在?水河上三百多年栉风沐雨,与大自然四季对接饱经风雨雷电洗礼巍然不动的风雨桥彰显了我国工匠的智慧。
傍晚时分,桥上满是遛弯、摆摊的本地人,桥下的?水河中,还有居民在洗冷水澡,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找了个长椅坐下,看着河边的阿婆捶洗衣裳,棒槌敲在石板上“砰砰”响,听着船娘的歌声顺着水飘过来,调子软乎乎的,这一刻,我们沉醉在这小城的安逸之中。不禁使我感慨万千:风雨桥,你屹立于?水之上,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欢声笑语中,你自豪;战火纷飞中,你泣不成声。桥上的男欢女爱,桥上的饿殍满地,桥上的难民悲情,桥上的枯枝败叶,轮流将你妆点,如今已是和平盛世,你终于从历史的沉淀中和侗族人民走向更璀璨的辉煌。
离开风雨桥,我们来到了索子街。这是一条1公里长的老街,窄巷配上红灯笼,尽显古色古香,让我们体验到昔日老街的真实。一到傍晚亮灯,氛围简直绝了。青石板路两侧,是木质吊脚楼,没有一家网红店,只有卖五金的小店、修鞋的摊位,以及老人坐在门口纳鞋底的场景,充满了最纯粹的市井烟火。我漫步在老街,仿佛走进了一幅古朴的画卷,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每一步都踏出了我这天涯游子的遐想;一步一步之间都错杂着今古的交集。
第二天,我们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在此交出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投降命令备忘录。馆内展出了大量抗战期间的珍贵文物、照片等。走进受降旧址,看着当年的桌椅、文件,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真切地感受到了抗战胜利的那份震撼和抗战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也更加深刻地铭记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血痕。
从纪念馆出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芷江,一座湘西边陲小城,成了抗战胜利的图腾,成了盟军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地标。
下午,我们来到了万和鼓楼。这是当今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侗族鼓楼群,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五座鼓楼构成。我在附近租了一套侗族服饰,站在鼓楼前或?水河边拍照,红色的鼓楼搭配蓝色的天空,特别出片。微风拂过,裙摆飘动,我仿佛成为了侗家姑娘,融入了这美丽的风景之中。
在芷江的日子里,我还品尝了许多当地的美食。芷江鸭是一定要吃的,廖记餐馆的芷江鸭酸辣入味,鸭肉炖得软烂,酸辣椒提鲜,连汤汁都能泡饭,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侗古佬泡萝卜,酸脆开胃,口感绝佳,我忍不住打包了几份带走。
芷江,这座小城,它既有龙津风雨桥、索子街的烟火气,又有抗战受降纪念馆的历史厚重感,还有万和鼓楼的民族风情。在这里,我放慢了脚步,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铭记了历史的教训。离开芷江时,我心中满是不舍,我知道,这座小城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再次回到这里,续写我与芷江的故事。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冷面书生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