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武冈有故事

武冈有故事

原创 有种选择叫坚守 2025-05-04 22:35


图片

过完春节就想去武冈转转,可天气阴冷还有雨,查看那边气象预报比桂林还冷,这样的天气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一直没有成行。之所以想去那里,一是因为近也就一百多公里,虽然没有动车但有高速公路直通,坐大巴直达也就两小时;二是据说那里卤菜好吃,凡是能入口的皆可卤,尤以铜鹅 最佳,抗战时期武冈分校在那里办得有声有色,网上盛传保卫战也打得轰轰烈烈,一个营硬杠日军一个师团,多少有些疑问想去看过究竟。眼看天气好转,有几天窗口期,赶紧背包到此地北站直奔彼地北站,两天转下来感觉武冈有故事。

图片

有帝王故事。武冈建城始于汉初,古名都梁,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遂的封国,建城伊始多少就有些王气,到了朱元璋坐天下,封他最小的儿子(十八子)朱楩为岷王,封地甘肃岷州,后改云南,被建文帝废为庶人,朱棣上台后恢复爵位,几经波折最后建王府于武冈,凡十四代,历经二百七十二年。要说这个岷王有什么建树谈不上,特点就是命硬活得长,是朱元璋十八个儿子中最长寿的,整个一生七十二岁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天上一会地下,差不多经历了半数明朝皇帝的潮起潮落。清军入关,大明覆灭,南明重生,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从桂林逃到武冈,以岷王府为皇宫,改武冈州为承天府,武冈因此成了“首都”,虽然只有四个多月,倒也算是“帝都”,武冈有帝王气也算说得过去。因为沾了“帝王气”,所以武冈城坚固气派,别的城墙大多是土墙、项多包层砖,而这里一水的大青石,古城分为大王城、小王城和外城,三城合一,城内有城,城外也有城,是全国唯一集候国都城、藩王治所、帝王首都于一身的县城,而且县城街道上还保留了不少六、七十年代的标语口号,极有年代感和回忆空间。

图片

有抗战故事。武冈是抗战时中央军校二分校所在地和雪峰山会战主战场,留有众多抗战遗迹和故事。二分校抗战初期从武汉迁来,在武冈办学近八年,毕业学员二万三千人,人数仅次于成都本校和洛阳分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法相岩留下的“好男儿杀敌去”红色标语,表达了热血军校生的共同心声,在保存完整的中山堂陈列馆,仔细阅读二分校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发现与十多年前的广州黄埔军校和我们读军校时的所学内容差不多,大概这就是继承和传承吧!武冈分校的主任(不叫校长)是李明灏不是李明瑞,很多人不熟悉这个名字,其实他是资深军事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旧军队中当过师长、军长,思想进步倾向我党,因而不受当局待见和重用,后参与湖南和平起义,任湖北副省长和和湖南政协副主席,毛主席称其为“李明灏先生是一位长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挚友”,其结局比李明瑞幸运许多!抗战末期雪峰山会战(湘西会战)打响,这是抗战中大型战役国军少有的胜利,得到美械装备的74军等部取得了空、炮火力支援,火力全开重挫日军,武冈境内多地发生激烈战斗,然而争议最大的是“武冈保卫战”是否在县城发生,现在网上广为流传“74军一个营硬扛日军一个师团”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但中日双方正史和当事人均无任何记载,其真象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我看过此类网文,笔法更似文学作品,有两个硬伤:一是文中描述守军以“巴祖卡火箭筒”在城下击毁日军坦克多辆,而当时县城周围尚不通公路,日军坦克从何而来?二是文中描述日军疯狂攻城,用炸药在城墙上炸穿(非炸开)两个洞,炸点在哪里没交待、现在也找不到遗迹,而且在青石城墙上炸穿两个洞技术难度极高恐难实现,炸垮炸塌倒有可能。

图片

有美食故事。武冈号称“中国卤菜之都”,卤菜有近千年的发展史,在这里只要能入口的皆可入卤锅,走在老城的街道上,每一丝空气都有浓浓的卤香,狼戈那句歌词“南苑卤香是舌尖上的故事啊,你让浪迹天涯的孩子啊梦中回家吧”,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各种卤制品中铜鹅和豆腐最有名,尤其是铜鹅,与宁乡猪、洞庭莲同为湖南三宝,经过多次卤制,味道别具一格。有一点不太明白,满大街的卤品店没有一家可以堂食,想吃卤味拼盘还得从卤品店买下再到饭店加工,想想这也许是特色吧!作为米粉爰好者当然不能错过当地有名的“南门口米粉”,作为邵阳米粉的代表,武冈米粉以粗细均匀、柔中带韧、鲜香爽口出名,人气最旺的当属“南门口米粉”,也叫水南桥米粉,以致当地有“不吃水南桥米粉、不算到过武冈”的说法,此店是百年老店,位置正好在老街上,临河而立装修有派,门前楹联也写得有趣:一味出都梁巧凭青石揉白王,百年传特色早有口碑胜黄金。米粉的“码子”很多,口感极丰富,尤其适合重口味的粉客,吃过也算是唇齿留香吧!

微信图片_20250504223534.jpg

退役老兵,旅游独侠,铁杆球迷,业余钓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阅读 54 修改于2025-05-04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