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月是故乡圆《邵阳日报》

月是故乡圆《邵阳日报》

林日新 2025-09-29 07:51 1

月是故乡圆《邵阳日报》


林日新

前日傍晚,老友来电,邀我中秋同游。我几乎未作犹豫,便婉言谢绝。电话那头,他很是不解;我这头,心却如磐石般笃定。

“中秋连着国庆长假,儿子一家要回来,我得在家等着。”

他听了,半是玩笑半是埋怨:“嗬,你呀,如今也成了个‘儿孙奴’了!”

我朗声应道:“必须的!”

放下电话,心绪如一池被风儿吹皱的秋水,泛起温柔的涟漪。那句“儿孙奴”,让我不禁莞尔。想着不几日,这平日清静的小屋,将被孙子稚嫩的笑语填满,连空气都会变得温热而欢腾——这何尝不是岁月赋予我辈最厚实的馈赠?

中秋之为节,源远流长,根植于先民对月亮的敬畏与祭拜。我的童年,对中秋的期盼是具体而滚烫的。进入八月,眼见新月渐盈,心中的渴望也一日日鼓胀起来。真到中秋夜,晚饭总是草草解决,心思全系在母亲藏月饼的柜子上。待月华初上,母亲便郑重取出油纸包裹的月饼,多是五仁馅的,香气勾人。月饼不大,被她仔细切成匀称的几瓣,人人有份。我与妹妹们总舍不得大口吃完。那一刻,只觉得天上的月与手中的饼,是一样的圆,一样的甜。

品尝间,祖父会再度讲起那些古老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小妹有时兴起,便奶声奶气地唱起幼儿园学的歌谣:“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边唱边跳,逗得全家笑语盈盈。

后来,我离家求学、工作,成了他乡之客。但凡可能,中秋我必归家。也曾有数年因俗事缠绊,未能和家人团圆。仰望着城市高楼间那轮同样圆满却清冷的月,心中空落落的。电话里,父母的叮嘱絮絮传来。挂断后,怅惘便如夜色弥漫我的心间。我这才真切懂得,异乡的月再明,照不亮归途;市售的月饼再精,甜不过母亲手作的味道。

再后来,光阴流转,我成了倚门盼儿归的父亲。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广州的公务员。为中秋一聚,我与老伴曾乘普快火车,颠簸十余小时南下,抵达时筋骨如散。临别时,我无意叹道:“这来回一趟,两天多在路上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两年后的中秋时节,儿子就考回邻近武冈的城市工作。他笑说是吃不惯甜腻的粤菜。我却明白,他是忧心父母年迈,不忍我们再受奔波之苦。

那个中秋,月色格外圆满。白日,他带我们至松雅湖畔吃火锅。夜幕垂下,他将桌椅搬至天台。待那轮如玉盘般澄澈的明月升起,全家围坐,桌上摆满佳肴美点,自然少不了我们各自钟意的月饼。小孙儿嬉戏膝前,儿子儿媳殷勤照料。闲话家常,共沐清风,暗香浮动。那一刻,我蓦然觉得,头顶这轮月,确确实实“分外明”。它照亮的,是失而复得的团聚,是儿女反哺的深情,是历经别离后愈发沉甸甸的幸福。

三年前,我退休返乡,将老屋修葺一新。至此,漂泊半生的心,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今夕,月光又一次无声铺满窗台。“月到中秋分外明”,明的岂止是茫茫的夜空,更是万家为游子点亮的灯火。

(林日新,武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阅读 279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我笔书我情

一家人团聚便是幸福,这比什么都重要,温馨满满

2天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