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陶侃《北望忠义亭》质疑

陶侃《北望忠义亭》质疑

原创 王业春 2025-11-15 02:05


IMG_20251110_173701.jpg

大约笔者念高中时,一位从芷江师范辞职回家的戴先生,跟我聊起一首晋代陶侃的五言诗,当时还聊过书法。戴先生的楷书写得很好,方园几里地无人不知。临走时,他突然转身,说要试试我的记忆力一一让我背出陶侃的诗,结果我只记住后面两句。经戴先生提醒后,我终于全记住了。直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

北望忠义亭

晋.陶侃

独爱官员岭,袖山黑水清。

南征身若死,北望忠义亭。

我之所以提出对这首诗的质疑,是因为四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接触到关于这首诗的任何信息,哪怕是民间传说。然而,这首诗中涉及到的地名“忠义亭”,在下虽未亲见,不少武冈人却知道,它曾座落在现忠义小区内。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

这是一首正气凛然,义无返顾的绝笔诗。也就是士兵上战场前写的遗书。既然是南征,作者一定是北方人,至少相对于武冈来说。说明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况极其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我们不妨假设作者就是陶侃本人,从网上资料得知,陶侃在四十岁左右,也就是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出任他的首个官职一一武冈令。在到任的首年,即建“都梁庠序”并在庠序南门外植两棵银杏。因与上级邵陵太守吕岳不和,愤而辞职归家。后又赴邵陵郡担任中正。所以陶侃在武冈任上时间只有一年左右,因为从303年开始,他就首随刘弘南征,平叛张昌,并且此后是一路一直南征。作者说,他如果在南征途中死了,希望能埋在一座能北望忠义亭的山上。也就是说,他要求葬在武冈。这可能吗?他在武冈只呆了一年左右呃!会对武冈有这么深的感情吗?

我们来看诗的首句,“独爱官员岭”。笔者只知道有个叫官员里的地方,它就在今思源学校往扶冲方向一公里内的同保村,但它附近的山,没有叫官员岭的。关键是,这个官员里在忠义亭的北面,不是诗中所示的方位。而忠义亭的南面,要几公里外才有山。

我们来看第二句,“袖山黑水清”。“袖山”,说明这山很小。“黑水清”,山边的黑水很清。这句令人费解,既然是黑水了,又怎么会很清澈呢?正愁眉不展,冥思苦想时,有个武冈前官员的母亲去世了,买了村南光岭山的地。风水先生问,不是说官岭吗?怎么是光岭?我一下迷糊了:村里人不是都叫这山为“光岭上”吗?风水先生又说,官岭西边的山叫圆岭对吗?我说是的。风水先生说,这就对了嘛,官员的母亲安葬在官员岭,真绝了!

我恍然大悟:官岭与圆(员)岭不是叫官员岭吗?刚好它南边冲里有一座叫黑塘的水库。小时候在水库里洗澡,发现水库的库床是有两层的,整个水库的水汛时近三丈深,可是旱时低床水位只有丈把深。因为水库是解放后才建的,建前水面只有两亩宽,建后有十来亩。风水先生说,官岭就像一张圣椅,难怪官员的母亲去世会选葬在这里!我爬到“椅”上北望,可以望到忠义亭的方向。

可是官岭所在的南塔村,十九世纪末还是原始森林,更别说遥远的晋朝了。莫不是陶侃率随从打猎到这里,就一见钟情了?可是陶侃在武冈时,还没有“南征”啊?那么,这首南征路上的绝笔书,是怎么传入武冈的呢?笔者认为只有一种可能:这首诗是别人写的。一个像陶侃一样,为了平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另一位军人写的。

如果是这样,这位英雄也值得千古留名啊,与他的诗句一起。为何要冠上陶侃的名字呢?

说了这么多,这首诗仍然是千古之谜,不知何时何人能解开,也许永远也解开不了。

阅读 9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