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稻花鱼香满玉屏《邵阳日报》

稻花鱼香满玉屏《邵阳日报》

林日新 2025-08-25 09:46

稻花鱼香满玉屏《邵阳日报》

林日新

前些日子,跟着老年大学几位喜吟诗撰联的老伙计,来到武冈天子山脚下的玉屏村。晌午头,农家小饭馆端出了招牌菜——一大盘刚出锅的稻花鱼。那鱼炸得金黄焦亮,像披了层金壳子,热气腾腾,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外皮酥得掉渣,里头的肉嫩得像豆腐脑,那股子鲜劲儿,直透心窝子。大伙儿筷子还没动,诗兴就上来了。

看着这盘金黄酥亮的鱼,听着大家的好诗好对,我一下子像回到了小时候家里的灶台边。我老家青石湾,离玉屏也就十里地,对稻花鱼的偏爱,两边差不多。春分一过,地气暖了,爹常提溜着一串肥鱼进院门。这刚开春的稻花鱼最肥最嫩,下油锅一炸,焦香扑鼻。要是熬汤,汤色奶白又厚实。再配上红艳艳的剁辣椒、黑漆漆的豆豉、黄澄澄的姜末——那个鲜味儿,会钻进骨头缝里!

思绪回转,只听玉屏村的“老把式”吧嗒着旱烟袋,笑呵呵地说:“小鱼秧子跟着秧苗一起下田,吃的是田间的杂草虫子,喝的是稻花滴下的露水。”

诗友们吃饱喝足,溜达到田埂上跟这“老把式”学养鱼的门道。他蹲在田埂边,烟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四月末插秧,五月里放鱼苗,一亩水田放三百尾,半指长的小鱼秧子最合适!”他用烟杆子指了指远处:水田里,青灰色的鱼苗从农人指头缝里滑下去,尾巴一甩,眨眼就钻进了绿油油的秧苗里。“老把式”说,稻子要挑秆子粗壮、经得起风雨的品种;田里的水深也有讲究,十五厘米左右,深了浅了都不行。稻子和鱼,就在这一洼浅水里,你养着我,我护着你,一块儿长。

每年九月,稻子刚染上金黄,“玉屏稻花鱼节”的锣鼓就敲得震天响。城里来的客人,顾不上体面,卷起裤腿就跳进泥水田里。一时间,笑声、尖叫声响成一片。一条条红尾巴、亮鳞片的稻花鱼在手指缝里、脚底板下乱蹦乱跳,溅起的泥点子都透着高兴劲儿。抓鱼比赛、老法子烧鱼擂台、撰联吟诗会,一场接一场。村里的作坊大门敞开,游客们亲手把鲜鱼浑身裹满雪白的糯米粉,小心地封进粗陶坛子,贴上写着自己名字的红纸条,交给日子慢慢煨出那股子又糯又咸又鲜的滋味;或者跟着老师傅学熏鱼的老手艺,看青烟怎么不紧不慢地,在鱼身上熏出焦糖色的印子……

暮色像薄纱,轻轻笼住了天子山。田垄间,稻浪随风起伏,一波推着一波。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万尾红鳍锦鲤在稻禾深处跳跃、闪烁。

临别时,村民倚着柴门,笑呵呵地招呼:“九月里稻黄鱼肥,到时要再来耍耍啊!”那质朴的邀约,裹着新稻的清香,轻轻柔柔,落进了我们的心坎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的又何止蛙声一片?那灵动的鱼尾拨开的,分明是千年乡土血脉。

(林日新,武冈市作协副主席)

阅读 64 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