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残忍的离别
中国人总喜欢把离别赋予特别的仪式感,如长亭外,古道边,依依惜别的离愁;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饯酒相送;更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沉默哽咽。
但真正的离别,有时候毫无征兆,毫无诗情画意,又那么残忍,那么猝不及防,那么悄然无声。这种离别是余生再也不可能相见的告别。
一
十五岁那年,临近中秋,丑时。我还是一个叛逆青涩的少年,人在东莞外地,我堂哥急急忙忙找到我,拿出一份电报,说我父亲已经去世,因为我还未成人,所以叔父几个商量一下就合伙凑钱把他草草下葬了。
回到老家只看到一堆新坟,阴和阳,人与坟,生和死,就生生把我和父亲永久地隔开了,没有告别,没有遗嘱,甚至没有送他最后一程,这样离别太残忍不过。
我用我人生的三十多年一直疗愈着我人生中核心的伤痛,也未必见的痊愈。这些痛深入骨髓的伤痛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三十几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既然今生见不着,那就在梦中相见吧,这么多年不相见,彼此模样应该改变很多吧,你我应该也是尘满面,鬓如霜。见面应该也有很多话要讲吧,但也不知道从哪里讲起,数次哽咽,唯有泪千行。
二
37岁那年接近冬至,我事业刚起步,却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但还是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她在医院住院很久,也抢救过无数次,最后回到家的第二天晚上就去世了,一个一米五几的老人,被病痛折磨瘦到五六十斤。没有遗嘱,也没有所谓正式告别,去世的时候我也在外地。也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
回到家只看到一口漆黑的棺材,还有她老人家的遗照,相比几个哥哥姐姐哭的撕心裂肺,我却异常的克制。
我和母亲之间因为上一辈难以述说的原因,情感上一直有芥蒂,等我慢慢长大开始理解上一辈他们的苦衷的时候,开始觉察到母亲的不容易和艰辛以后,试图去接纳和拥抱这份从小缺失的母爱的时候,命运却不肯给我这个机会。
人生总是充满遗憾和不舍,就让我们母子把这种遗憾在心里默默去弥补吧,我知道,你心里一直装着我,放不下我们,生前死后都一样。
三
十几天前,初秋,又是丑时。
一如往常我人在外地,接到了我亲哥(同母异父)去世的消息。他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父亲以外最在乎我的男人。
人很年轻,意外去世的,匆匆忙忙赶回家,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场景,依旧是门口摆着一副黑色的棺材,棺材门口摆着他那58岁遗照。九年前在这里送走母亲的场景依稀还在,想不到这次以这种方式和他进行最后的告别。
在灵堂前,我哭了很久,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很多年都没有这么酣快淋漓地哭过,或者我是同情他的命运,或许我割舍不下这段感情,又或许不甘心以这种方式进行最彻底的失去和告别。
告别和离别意义上是不一样的,告别可能是永久的,离别可能是暂时的。
四
人到中年,怎么样面对亲人去世才算正确合理,这是每个人的功课,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要经历。
人与人之间,哪怕缘分再深的人也会离我们远去的那一天,相逢是偶然,离别是必然,人生就是一次次不断失去的过程。
或者离别真正的正面价值是提醒我们在有限的相遇里,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有些人的离别,是古人诗词写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们是还有机会再见面的。
但有些人的离开是阴阳两隔,是悄无声息,是猝不及防,是无可改变的人生规律,是生者无尽追忆和遗憾,是余生不可能相见的终生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