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毅 通讯员 彭杰
“老熊,今年没出去做工啊?家里都好吧?”
“李所长快进屋,好着哩!”
4月中旬的一天,武冈市迎春亭街道曹旗村,村民熊必前家院子里,迎春亭司法所所长李宏伟和主人家聊着天,氛围十分融洽。
就在两年前,李宏伟曾连人带车被堵在村里,熊必前就是“包围”他的村民之一。
“那时候村头的采石场放炸药,震坏了好几家的房子,路也搞得稀烂,村里找采石场老板要赔偿没谈拢,我本来是过来调解的,没想到一来就被拦了,还差点被打。”李宏伟笑着说。
说起这事,一旁的村支书毛新梅远没有李宏伟这么“云淡风轻”,当时村里组织采石场老板和村民调解10多次都没成功,好几次差点冲突打架,眼看矛盾就要升级,“那会急得饭都吃不下,还好李所长来了。”
毛新梅回忆,那时候李宏伟白天带着测绘队丈量房屋裂缝,晚上把采石场负责人和村民代表喊到一起算账,不到三天,拿出了一个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成功化解矛盾。
(李宏伟(左)在曹旗村走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毅 摄)
“企业这边怕拖着,越拖越亏,所以只要能尽快解决,他们是愿意让步的,受损户怕补偿少了填补不了损失,所以就要明明白白算账让大家都服气。”李宏伟道出了当时的调解“策略”,“当然,最关键的是把法理和情理讲清楚,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药’。”
从事调解工作20多年,李宏伟有一套效果出众的“土方子”:先搞明白矛盾背后的人情世故,再找到当地熟悉乡土民情、德高望重的同姓“家户长”参与调解。这个“土方子”后来被武冈市司法局总结为“家户长调解制”在全市推广,收获良好成效。
据了解,“家户长调解制”被司法部全国推广,李宏伟先后获评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但这几年来,矛盾纠纷的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土方子”有时候也不太“灵”了。“以前闹矛盾多半是打架、邻里纠纷、意外事故等,村民和村民之间,工作相对好做。可现在的纠纷双方多是企业和老百姓,‘人情’不太好讲,调解工作的‘根’还是法律。”李宏伟说。
去年,武冈市某养老院的老人刘某吃橘子不慎被噎住,抢救无效身亡,老人家属和院方闹纠纷。调解时,李宏伟仔仔细细普法,说服家属放弃了不合理高额诉求,养老院则主动承担老人的丧葬等费用,最终避免了双方对簿公堂。
“如果不懂法或者法律知识不够精通,调解时是说不上话的。”李宏伟感叹。仅有中专文化程度的李宏伟,前些年自学取得律师专业大专学历,后来又成功通过了清华大学远程本科考试,练就一身法律“基本功”。
迎春亭街道是武冈市的中心城区,近年发展越来越快,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等新型群体性纠纷增加,面对这一新挑战,李宏伟和同事不断摸索,通过升级“土方子”找到化解新型矛盾纠纷的新路子。
2020年,武冈市某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一度陷入停滞,原因是涉及56处祖坟迁移遭到部分村民阻拦,有的村民扬言“动祖坟就拼命”,群体性纠纷愈演愈烈。
对此,李宏伟没有贸然介入,他挨个拜访各村、社区德高望重的“家户长”,耐心讲解开发背后的经济发展前景,普及法律和政策。说动大家后,又和“家户长”一起和村民们耐心沟通。
“那2个月,跑烂我一双鞋,头发也熬白了好多。”李宏伟笑着说。最后,所有涉事村民都签了拆迁协议,项目得以有序推进。
后来,在“家户长调解制”的基础上,李宏伟和同事创新出了“三长六老”调解工作制度,充分发动“家户长”、楼栋长、院落长,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老委员、老教师、老军人,让他们充当基层调解的“定海神针”,让群众当主角,干部当配角,促进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治理格局。
武冈市司法局局长王艳华介绍,该局自2021年正式实施“三长六老”调解工作制度以来,截至2024年,依托该制度累计化解纠纷3000余件,成功率达95%。
“现在好多人都回乡务工了,要想办法给大家进一步普及法律和政策。”在曹旗村走访了一天,56岁的李宏伟觉得收获满满,回去的路上,又开始谋划起下一步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