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新闻 参观成都武侯祠——跟着城投滇川游之九

参观成都武侯祠——跟着城投滇川游之九

魏源湖畔 2024-05-17 10:14

参观成都武侯祠

——跟着城投滇川游之九

作者|三闲

10月26日,我们从泸沽湖乘车到大理,然后从大理乘飞机到成都(当时泸沽湖没有机场),辗转腾挪,直至中午12点多,才降落在双流机场。
成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景点众多。主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青羊宫、锦里、宽窄巷子、东郊记忆、四川博物馆等。周边还有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也值得一玩。而且,城都还是一个美食天堂。所以,人说,城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应玩尽玩。因此城都市内,我们只选择了两个去处,一个是武侯祠,一个是杜甫草堂,其他的景点只能对不起了。
图片
武侯祠位于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看起来是个被仿古小吃街围绕的园林景观,但它的全名确实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并在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名单中。主要包括了刘备殿、诸葛亮殿、三义庙、以及惠陵。
我们从南门进入,南门是正门,其上匾额为“汉昭烈庙”,“昭烈”是刘备的谥号,“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皆称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据说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
入了大门,左右各有一座碑亭,右手边为“唐碑”,是809年的剑南节度使武元衡裴度撰文,柳公绰书,鲁建镌刻而成,因裴、柳、鲁三人分别是文章、书法、刻石方面的佼佼者,故又称“三绝碑”。这几个人里,武元衡和裴度都是很有故事的人,武元衡更是以英俊相貌、与薛涛和白居易演绎了一场三角恋。后遭遇街头刺杀,故事占据了中唐热搜榜首。
对面的明碑立于明嘉靖年间,主要叙述了刘备的生平,并历数武侯祠的兴废沿革,阐述自明代这里成为君臣合祀祠庙。据说“北地王谌哭于昭烈之庙而死”,刘备的孙子刘谌“杀家告庙”就发生在这里。经过两座碑亭,向前就来到二门,门上匾额 “明良千古”,为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提,意蜀汉君主贤明、臣子忠良;明被写成了目字旁,特指刘备慧眼识人。吴英曾跟随施琅一起将台湾纳入清朝疆域,此前自然也随着施琅在降清与抗清之间徘徊了几遭,不知道他来拜祭这两位为了复兴汉室奋斗终生的君臣时,心中是何等思量?

图片

右边的山墙上有一幅道光年间的武侯祠全图,从图上看,殿的东侧那时候还有几进庭院和园林,只是没有保留下来,才使得两个主要的大殿现在没能位于中轴线上。现在殿东侧已经是“锦里古街”的一部分了,据说成都武侯祠曾经一度参观人数赶超北京故宫,功劳簿上应该有锦里的一半。
入得二门,可见丹陛、九龙鼎、两廊分侍文臣武将,“世人皆称武侯祠”,因此,昭烈帝该有的帝王排面还是有的。殿内两侧木刻《三国志》中的《先主传》,陈寿对刘备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庙里这尊昭烈帝金身塑像,很有 “弘毅宽厚、百折不挠” 的范儿。
昭烈帝金身左手边陪祀北地王刘谌,他是刘备家里唯一一个忠烈殉国的子孙,不过这笑眯眯的样子,好像与“杀家告庙” 的悲壮不搭,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行为不负蜀汉,可以笑对昭烈帝了吧。
与刘谌位置相对应的,昭烈帝右手边角落里摆了个大树桩子,为啥搁个木头桩子在这儿,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得到。大殿两侧偏殿里,分别是好兄弟关羽和张飞,两位都各有子孙陪祀,其中关羽还身着帝王服饰。在中国历史上,真没有哪位人物能如关羽一样,被神化到如此信众广布,黑白通吃了。自宋朝起,各代皇帝封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图片
殿外庭院东侧是以庞统为首的十四位谋臣。庞统相貌丑陋,又英年早逝,即便真“非百里之才”,也没得到太多机会展示,但却依然位列文臣廊之首,可能是因为名气确实大,也可能是蜀汉除了诸葛亮,真没什么治国能臣了。
西侧十四位武将,以赵云为首,这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白袍银枪,长坂坡七进七出!我一直认为赵云是个完人,一身是胆,浑身是智,光明磊落,胸襟宽广,敦厚持重,不知为什么历史一定要用这样的京剧老生脸谱来塑造他?
武将廊没时间再看了,走到二门内的两侧墙边,有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前出师表》,大家上中学的时候都背诵过,文中表达出呕心沥血的意韵底气,与岳飞《满江红》里的慷慨壮烈一样浓厚,两人穿越时空的精神气质也是如此相似。
两篇文字,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文后题跋:“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刘备殿之后就是真正的武侯祠了,没有丹陛,院落与殿宇都小于并低于前面的刘备殿,但近代名人楹联题词颇多。比如徐悲鸿的“万古云霄一羽毛”,因《甄嬛传》而走红的果亲王留下匾额“名垂宇宙”,再来几个人,估计要将杜甫的《咏怀古迹》写完了。
“武侯祠” 匾额下的过厅右侧,图文介绍武侯祠的变迁,这个君臣合祀的庙怎么来的不重要,而为什么要合祀也不用多说,于是略过。武侯祠殿前大鼎为方形,上有两个小人,脸上展露着微笑。在此前的三星堆文里,提到成都历代的普通人塑像,大多带着微笑,这里又是一个例证。

图片

殿前一幅“攻心联”,据说很有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楹联是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上联关键点是“攻心”。指诸葛亮治蜀及用兵战略,意思是说,如果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最为经典的“攻心”典故,当然是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七纵”。在《孙子兵法》中也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策略。下联关键点是“审势”。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无论政令宽严,都将出问题,治理四川一定要深思此要义。此外还有好多楹联,很有意韵,我就一一抄录了,现择要展示如下:
1,游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2,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3,冯玉祥: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
4,沈尹默: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5,赵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6,刘咸荥: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7,郭沫若: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8,沙孟海:三分割据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9,陈矩: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10,王天培: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11,完颜崇实: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12,刘咸荥: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13,冯灌父: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14,冯煦: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愿佑兹蜀部遗黎
15、张叔夜: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16,蒋攸: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17,瞿朝宗;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
18,无名: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19,无名: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20,无名: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21,无名:讨贼竭忠贞,沥胆披肝,天下文章惟两表;奇才根静学,清心寡欲,隆中计策定三分

图片

殿中端坐的诸葛亮羽扇纶巾,身披鹤氅,挺符合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脸庞还胖嘟嘟的,有点萌。神龛上匾额“静远堂”,殿顶大梁上写着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与诸葛亮名篇《诫子书》相呼应。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随祀在丞相两侧,他们都在曹魏灭蜀的战斗中阵亡。一家三世忠烈,丞相在教子方面显然也不弱。
静远堂之后的三义庙并不是武侯祠的原始建筑,殿内的塑像一改前面唱大戏一样的风格,我感觉更接近影视剧里的模样。
从三义庙左拐,去往惠陵的路上,会遇到两层建筑的桂荷楼,现在是售卖食品和文创的地方;还有“明良千古” 的展厅,利用实物、图文和多媒体,展示了刘备与诸葛亮两人的人生轨迹及君臣情意。
惠陵是诸葛亮主持修建的昭烈帝陵墓,封土堆不大,但寝殿、神道、阙坊、照壁,一样不缺。封土堆四周红墙夹道围绕,在红墙绿竹下拍照几乎是每个游客都要做的事情。
正像杜甫的诗《蜀相》所写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还记得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曲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参观完出来,大家饥肠辘辘,于是在武侯街边的一个小吃店里胡吃海喝,大饱肚腹,尽兴而归!我也尽兴,赋元曲一首,以记情怀。

双调折桂令?武侯吟

茅庐三顾终成。

汉室当扶,打马飞腾。

深入南蛮,七擒孟获,树立威名。

三气周瑜毙命,

北伐曹魏军营。

六出奇兵,不朽丰碑,无悔人生。

——END——


图片
廖伟仁:微名“三闲”,1956年生人,隆回二中三十八班学生(1973年1月毕业),曾任隆回八中、隆回十三中教师,搞过教研,当过局长,任过公司董事长,现退休在家。先后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文科》《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国土地》《国土资源》《国土资源通讯》《国土资源报》及《估价师通讯》《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公开发表纸质文章200余篇。著有《中学语文板书图示教学》《三闲回忆录》《三闲游记》《三闲诗韵》《三闲扯淡》等书,公开发表微刊文章百余万字。事迹入选《语文教坛明星录》、《中华教育名人大辞典》、《潮涌大江流》以及《中国廖氏通书》等。最近两年先后任《翰林国粹》《石鼓诗刊》《竹韵江苏》《竹韵巴蜀》《中诗报优选刊》等诗刊的名誉主编,副主编,刊物顾问。并在这些刊物发表诗词曲赋联对近千首(篇),诗词评论百余篇。


阅读 740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