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4 姓氏略考-殷姓-姓氏渊源 (2008-12-26 03:13:35)
标签:姓氏略考 分类:姓氏略考:0001~1000莅
0074 殷[殷、磤、慇,古音读作yān(ㄧㄢ),亦可读作yī(ㄧ),今音读作yīn(ㄧㄣ)]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自古就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氏者,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族人皆称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殷水,古称溵水,后人去“水”为“殷”。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ㄧㄢ)。到了唐朝时期,有个“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皆改作yīn(ㄧㄣ)。
争鸣:
近有殷氏族人殷作斌教授明确反对这第一个渊源中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上的记载。
殷作斌认为:
“周武王灭殷商王朝之后,为巩固其统治,拢络人心,命人释放殷太师箕子,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国家粮仓),展九鼎宝玉,封比干之墓,犒赏三军,并向箕子请教治国的办法。箕子以《洪范》陈之,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君王与民众的关系以治国之道。周武王邀请箕子协助管理国家,但箕子提出殷人不事周政,带领部分殷王族子孙及贵族和不愿做周朝顺民的百姓五千余人从朝歌出发渡海来到朝鲜半岛,创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一个殷氏箕子王朝。
留在朝歌的殷朝王族子孙以原国号“殷”为姓氏,成为华夏殷氏始祖。之后,周武王为进一步笼络殷民,封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殷君,都邶国,祀殷,史称殷侯。
周武王六年(公元前前1104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周成王继立,因其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姬姓诸兄弟不服,因而造成了西周王朝内讧。殷侯武庚趁势发动复国之战,蒲姑、奄亳、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纷支持殷侯,姬周三监管叔、蔡叔、康叔也倒向殷侯武庚。周师苦战三年才平定殷侯武庚之乱,诛殷侯武庚禄父。
殷侯武庚禄父后裔为不忘祖,以祖先封号为氏,称殷氏。
后世史载有一支殷氏是居住在殷水沿岸的居民以水为氏,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殷水是古颍河的一条支流,而殷水是因‘殷人’居住而得名,不是‘殷水’附近居民因水而得姓。历史上不仅河南、而且全国也没有哪能一位殷氏人或殷氏家族自称由殷水得姓的……”
本书以为:
在商王朝中期以后,其王朝本身即指殷地(今河南安阳)而称作“殷商”。一个朝代都能指地为称,那么前古之人指以殷水(溵水)名为“殷氏”,当属正常之举,且绝不能说殷氏皆为殷商之后。
例如: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中的一支殷氏家族,就坚称其祖先就是殷水之畔原住民,后来商王占据其地立都,族人无立足知底,辗转迁入凉山地区,后融入彝族的。显然,该支殷氏族人就是“因水而得姓”,如果属实,则其称殷氏就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比殷侯武庚禄父后裔的得姓历史至少早一千余年,怎么能一概而论“不是‘殷水’附近居民因水而得姓”呢?而且,其与殷商王朝根本就没有任何关联。
再如:清朝康熙大帝第二十四皇子諴恪亲王爱新觉罗·允袐的侧福晋殷氏,就是领侍卫内大臣殷大成之女。而殷大成是管旗十六大臣之一的完颜·殷达呼齐后代,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殷氏,也与殷商王朝根本就没有任何关联。
就且按殷作斌教授所说的“以祖先封号为氏”,那么,追溯其“封号”之本,那还是以国号为氏,而其国号却根本就是因地为称的,仍未脱《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中锁定的基本概念。那么,为何非要以超实用主义的态度来为殷氏之源冠以一个看似响亮的爵号之源呢?
本书觉得,大可不必再画蛇添足了,因为:殷商王朝本身就已经万分荣耀了,那是中华大地上极其重要的一个辉煌的历史时代,而源出殷水、殷地,并没有使殷氏之姓源有何不妥!
还是国学大师郭沫若在生前指出得一针见血:“你极少数帝王贵族将姓氏垄断了,那么今天亿万百姓的姓氏都是从何而来的?”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
商王朝时期,有一支崆峒族,所在的方国即为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曾为商契的后代所统治,臣服朝贡于殷商王朝。
这在典籍《诗经·商颂·殷武》中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商人是东来的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殷戎、戎殷、戎商。
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所以,历史上记载的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了这种民族的融合。
北殷氏,就是在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后被周王朝视为“蛮人”,因居北方,称之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以怀念殷商故国。他们在人类史学界视为是氐族、羌族的祖先。
这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也有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崆峒氏、稚氏、北磤氏、目夷氏。”
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ㄧㄢ),在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ㄧㄣ)。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子殷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代的第十代君王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中原大地的殷(今河南安阳)。华夏子孙在古代以“殷”为中央正统之义,就是“万邦中央之国”的意思,故又称“殷商”。
殷商王朝共传国二十二代,四十四王,六百十九年。由于末代君主商帝辛(纣王)荒淫无道,暴虐天下,被崛起的周族领袖周武王姬发所灭。
周武王灭商纣后,建立的西周王朝,不久即病逝,传位于儿子姬诵,是为周成王。
周成王继位是年龄太小,只有十二岁,于是由叔叔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在朝辅政,地分东、西摄政。这引起了另几位叔叔的不满,结果周武王逝世前任命的三位监国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禄父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叛乱发生后,召公奭内守镇国摄政,周公旦外征率军平叛,用了三年之久方将叛乱镇压下去。之后,周公旦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国,以管理故殷商之遗民。后来,微子启的子孙后代中凡不得封赏者,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周武王灭商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左右,该支殷氏在距今三千一百余年前就出现了,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ㄧ),春秋末期亦改作yān(ㄧㄢ),到了唐朝以后亦皆改姓氏读音作yīn(ㄧㄣ)。到了宋朝时期,因避宋宣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的名讳,在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等。
殷氏族人大多尊奉子姓一族的鼻祖契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核心称谓“中国”、“中华”,就是从诠释“殷”而来。
殷字,作为姓氏读音,有史记载自古就一直读作yī(ㄧ),这是远古东夷民族的读音,至今在山东潍坊一带依旧有人读其作yī(ㄧ)。
商王朝第二十代帝王盘庚子甸执政时期(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他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以后,人们逐渐按亳地(今河南安阳殷墟)的当地读音改作yān(ㄧㄢ),其后殷氏就有了两个读音:齐、鲁之人读作yī(ㄧ),豫、陕、冀之人读作yān(ㄧㄢ)。随着王朝文化的强制性,殷字读音逐渐趋于统一,读作yān(ㄧㄢ)。
殷字被读作yīn(ㄧㄣ),则是从唐朝开始的。当时有一个古字“磤”,在典籍《诗·召南》中记载:“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从石作磤。”这个“磤”字专门用作形容雷所发出的沉闷初声。到了唐朝时期,“磤”字也被简化为“殷”字,此后,“磤”字的原读音yīn(ㄧㄣ)就逐渐代替了“殷”字的原读音yān(ㄧㄢ),开口呼变为嘬口呼,叫着也省力。
此后,世人就将“殷雷”之“殷”与“殷商”之“殷”混淆在一起了。如今,除了治学严谨的音韵学家和姓氏学家之外,人们已经都将姓氏中的“殷”字读音读作yīn(ㄧㄣ)了。
好在约定成俗即成一法,只要殷氏族人自己不忌祖先之怒,别人当然也就更无所谓了。
欢迎大家加入殷氏家族QQ群 74779185
信息发布人:阿辉_9911 注册日期:2008/9/7 2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