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人网资讯武冈籍诗人曾德旷卖唱重庆忠县码头

武冈籍诗人曾德旷卖唱重庆忠县码头

网上搜集 黄高远 2007/7/5 8:45:00

五一期间,诗人曾德旷卖唱重庆忠县街头

本文作者:忠县旅游局 秦时月

5月1日下午和5月2日上午,笔者两次在忠县人民广场上见到湖南籍诗人曾德旷抱着一把吉它卖唱街头。

作为曾德旷诗歌的忠实读者和爱好者,同许多人一样,我也认为曾德旷作为诗人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但是,对于他居无定所、漂泊悬浮的生存状态,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放浪形骸,笔者也的确深深地感到困惑不安,以至于痛心疾首。

事实上,接触曾德旷,在我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十余年前,当曾德旷初次来忠县流浪时,我就经过其友人介绍,认识了这样一个小个子湖南人,那时候他还没有写出其长诗代表作《混乱与挣扎》,可以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诗人的曾德旷,已经凭借其独立风格的诗歌创作,蜚声中国诗坛,甚至一度成为“流浪诗人”这一特殊称号的代名词,尽管这样,他的潦倒和贫困依旧,他的偏激和与主流社会的格格不入依旧,似乎岁月的淘洗在他身上并没起到让其成熟理性起来的作用。

这次见到曾德旷,他一如既往地呈落魄状,那样子同乡下进城的农民差不多。而且他已经不认识我,不过,让我高兴的是,经过短暂的提醒,他很快就回忆起了十余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接下来,他就像竹筒倒筷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向笔者介绍了他近些年来的人生和创作经历。

曾德旷说:位于三峡库区长江边上的忠县,可以名副其实地说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有他最重要的朋友,还有他坎坷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正是在这个相对偏僻但是山青水秀的地方,他写出了他的绝大多数长诗和短诗,也就是说,没有忠县就没有他的诗,没有忠县就没有作为诗人的曾德旷。

据曾德旷介绍,从1992年至今,他对这片热土情有独钟,先后往返忠县十余次,先后在这里呆了七年有余。他说,自从2004年4月离开忠县以来,他在北京的香山地区呆了两年,在京期间,除了写写诗之外,就是喝酒、卖唱,同朋友聊天;2006年9月,由于厌倦了在北京的漂泊生活,他离开北京跑到西藏,在拉萨呆了半年多,但是并没有找到他所希望的感觉,也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再加上拉萨的物价昂贵,于是在今年3月初不得不离开拉萨,又一次返回了曾经生活多年的给过他诸多美好记忆和创作灵感的忠县。

曾德旷坦言,这次来到忠县,是希望能够让自己从浮臊的状态中静下来,重新投入到创作中去,所以,一到忠县,他就选择了住到忠县乡下的某一座大山上,同山上的农民一起吃一起住。有关这次在忠县的状态,他说,近两个月来,他并不经常跑到街上卖唱,主要是呆在山上,看一看书,写一写诗,整理一下在拉萨的有关记忆。他还说,山居期间,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跟山上的一个乡村乐队走村串乡地去为死者守灵唱歌,每唱一次得工钱三十元左右,一月所得,大约两百元左右,勉强够生活。这一次之所以在五一期间进城卖唱,一是因为天性不安份,希望趁节日期间广场上人多,通过卖唱挣一笔小钱,以便作为下山进城的路费和上网的费用;二是希望通过卖唱回到某种状态,以便继续保持一个边缘诗人必须具备的对主流社会的疏离感和陌生感,甚至警惕感,随时进入到再一次出发走向远方的不确定状态。

对曾德旷叙述的人生经历,我不想作过多的批评,更不想作任何赞美,而是更多的感到某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因为就在我们谈话期间,已经有城市管理人员过来警告正抱着吉它站在马路边的曾德旷,不要再在广场上卖唱,否则将遭到罚款和驱逐。

2007年5月3日写于忠县

阅读 6657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已关闭评论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