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聚焦天下专论:中国应从金牌大国转身为体育强国

专论:中国应从金牌大国转身为体育强国

中评网 黄高远 2010/11/26 8:35:21

专论:中国应从金牌大国转身为体育强国

中评社北京11月26日电(评论员 余永胜)虽然广州亚运会的赛事仍在紧张进行中,但中国在金牌排行榜上的超一流地位却一直稳如泰山。目前,中国的金牌总数大致与其它国家的总和相当。这个成绩无疑是中国健儿刻苦训练、中国政府高投入的结果。不过,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有必要对长期以来的体育理念、体育政策及体育模式做深层次的反思。

  传统上,我们一直强调体育“为国争光”的宗旨。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赋予太多的政治内涵,那就不仅冲淡甚至去除了体育强身健体、增进友谊、追求“更快更美更好”的本来宗旨,而且也会产生其它问题。1962年,中国乒乓球队第一次访问日本并与之比赛,中国头号女选手韩玉珍因为怕输,竟然自残并报假警。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运动员背上了太多的政治包袱。这样的极端事件虽然少见,但中国运动员的压力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次亚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选手林丹以2比0轻取印尼名将陶菲克。然而,输球的陶菲克神态轻松,说现在的自己不再关注输赢。而林丹却说,他很难像陶菲克那样“享受比赛”。其中的原因在于,陶菲克出身俱乐部,因个人天赋而被招入国家队;而林丹是典型的“国家体制”的产物,胜负对于他早已超出个人荣耀的范畴,担负的压力则是陶菲克无法相比的。亚运会女子63公斤级柔道选手郝艶说得很直白:“国家和队里培养我们不是让我们吃白饭的,30岁前还不出成绩就没啥希望了。”

  实际上,赋予体育过多的政治内涵,不但改变了体育本色,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大气、自信的民族性格,甚至容易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次亚运会上,诸如“国乒女团3:0复仇新加坡卫冕”这样的标题,明显地暴露出上面的狭隘心理。

 此外,如何处理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也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的许多体育项目比如举重、射击、柔道等,严重缺乏群众基础,在这些项目上的巨大投入,除了着眼于拿奖牌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有人做过计算,以中国在竞技体育上的总投入除以奥运金牌的数量,每块金牌的成本约在数亿元人民币。而竞技体育的重要意义是带动全民体育的发展,这样的投入意义又有几何呢?一些西方国家的奥运冠军其实是业余选手,他们之所以能获得金牌,就是因为这些项目的群众普及性高、基础水平高。打个比方,我们的金牌好比温室里培育的花朵,昂贵、娇气、不实用,人家的金牌是自然环境下长成的花朵,廉价、实用,有利于带动全民体育。

  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早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实现了金牌数量的“历史突破”后,政府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颁布了《关于增进国民健康.体力对策》的计划。结果,40多年过去了,日本在国际大赛的金牌排行榜上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日本人的身体素质却明显好于中国人。近年来对中国城市人口健康状况的多项调查表明,相当多的人口呈亚健康状态。在这样的国情下,就是包揽了国际赛事的所有金牌,意义又在哪里?

  有种看法认为,金牌反映着国家的综合实力,“金牌大国”表明我们的国力增强了。事实上,国家太穷固然不可能成为金牌大国,但金牌大国也未必就是经济强国。冷战期间的东欧国家如东德、罗马尼亚,都是奥运金牌榜上的前几名,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新加坡从未获得过奥运金牌,但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

以这次亚运会为例,朝鲜的金牌数量与印度差不多,是沙特阿拉拉伯的好几倍。但朝鲜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与印度、沙特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其中的原因在于,金牌数量与国家夺金的愿望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国家希望通过体育证明什么,比如说向外界展示“成就”,那它把有限的资源不成比例地投入到竞技体育中,照样可以获得与其国力不相匹配的金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获得的金牌总数超过美国,但你能说中国的综合国力比美国强吗?

  其实,体育就是一种运动,不应赋予它太多的使命。相反,对体育的态度却可以折射出许多深层次的东西。只有当我们剥离体育不应承负之重,将其还原成为本来面目时,才是我们的国民心态真正走向成熟之日。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不再将金牌大国而是将体育强国作为追求目标。我们要清醒的是,金牌多了虽然好看,但远不如全民体育更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阅读 346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已关闭评论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