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聚焦天下“造血”催生新家园

“造血”催生新家园

国土部网站 管理员 2010/7/7 8:25:48

你不整地,地就“整”你——“一身汗,一脚泥,一肚气”,是项目实施前农民种地的生动写照。

望城、宁乡、株洲、邵东、武冈……一路走来,记者发现,农民与土地的纠葛,正因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而悄然变化。

“项目实施前,不下雨,怕旱;一下雨,又怕淹。经常为抽水、放水争吵。现在矛盾少了,心情好了。”武冈市辕门口办事处落子铺村党支部书记李秀英说。

亟待升级的土地整理

“投入那么多钱,政府、老百姓还是不叫好”

湖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2000年以来,湖南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达400多万亩,保障了过去10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连续10年实现占补平衡,耕地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湖南对土地整理非常重视,相关投入也很大,一些地方政府显得并不十分积极,很多老百姓也不是特别满意。

“投入那么多钱,政府、老百姓还是不叫好,原因在哪?”带着这个问题,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调研,在一次调研中,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主任曹湘潭问当地县长对项目的看法,这位县长直言,“资金是投入了不少,但项目分散,项目的后续效益不佳,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发挥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性,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工作组找到了答案:“单纯的土地整理,只是改善了农民的耕种条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项目区无法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农民还是守着那点土地。”

土地整理亟待“升级”!

2009年,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提出,土地开发整理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转型。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掷地有声:“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较少,要破解资源瓶颈、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把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在兼顾数量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改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堪称湖南土地整理的“升级年”。

——3月6日,“升级”的号角开始吹响。《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27号)明确提出,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为基础,搭建土地整治平台,运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配合各级政府引导、聚合各类资金,共同投入项目区集中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对田、水、路、林、村实施整治。

——11月27日,“升级”的目标正式确定。湖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从2009年起,湖南重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2012年,全省完成1000个行政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整治面积4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50万亩以上,盘活建设用地指标10万亩以上;到2020年,完成1万个村的综合整治,整治面积30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200万亩以上,盘活建设用地指标50万亩以上。

按照“升级”部署,2009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35个省以上投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总规模1.64万公顷,其中省以上投资预算7.16亿元。项目预计新增耕地662.93公顷,腾退建设用地65.92公顷,盘活建设用地48.36公顷,实现土地流转6507.52公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6811.26公顷,整合地方涉农资金4.11亿元,吸引社会投资0.47亿元。

土地整治的“湖南路径”

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实现“四个结合”

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实现土地整治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并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湖南路径”。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胡进安告诉记者:“土地综合整治就是要实现由单一的传统土地整理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投入向政府牵头、多部门及社会资金共同投入转变,由增加耕地、改善耕地质量的单一目标向增加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村庄整治、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等多目标转变。”

一言以蔽之,“湖南路径”就是变“分散输血”为“合力造血”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为增强“湖南路径”的刚性,省政府成立全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评估和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制定专项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地方特别是市、县两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突出的市州,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时予以倾斜。

随着35个省以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湖南路径”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

邵东县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台整合涉农资金的文件,并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

“项目实施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众参与。”谈到火厂坪等二个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邵东县政府办副主任肖定辉说,“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单打独斗,相关部门不再各自为战。”

武冈市大胆创新,将土地整理中心“升级”为土地整治局,为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专门负责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整治局的职能,比土地整理中心更全面,不再是局限于负责土地整理的‘专业户’,已经转型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操盘手’。”武冈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易云桂说。

“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湖南路径”的首要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地落实,有效解决了以往惠农支出“分散输血”的弊端。

而土地整治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四个结合”,则使“合力造血”成为可能。

“土地整治是平台,是基础,‘四个结合’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主任曹湘潭说。

为规范项目管理,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牵头制定了《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技术规范》、《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标准》、《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规范》等8个技术标准,对项目从立项到验收进行全面规范和全程监控。同时,为加强行业队伍管理,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研究制定了设计、工程监理、招投标代理和施工等单位备案管理制度和诚信考核办法,对项目设计、监理、招投标和施工等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省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5名班子成员分片跟踪负责2009年省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实监管责任。“施工质量由监理公司负总责,每个标段都有局里派驻的监督员和村民监督员。”邵东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唐春求透露。

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搭建了平台。在宁乡县关山村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区,部分土地已经流转给了企业,计划打造葡萄生产基地。“在项目设计、施工阶段,我们会尽量征求企业意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依据企业需要进行设计、施工。”宁乡县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何爱文说。

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株洲县渌口镇松西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开始迈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松西子项目涉及松岗、西塘、子规3个村,为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松西子社区成立了理事会,专门负责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

“到2012年,松西子片区将实现年生产总值2亿元,打造多个千亩级农业生产基地,即1000亩优质稻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1000亩花卉苗圃基地、1000亩酸枣和油茶林基地、1000亩水域养殖基地。”对松西子社区的产业前景,株洲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辉良满怀信心。

望城县白箬铺镇光明村依托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走进光明村,青瓦白墙、朱门木窗的“光明民居”错落有致;金洲大道贯穿全村,主干道沿线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既美观,又“低碳”;“狮子山生态农庄”等九大农业休闲项目已经启动,今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万元……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推进,节约了用地,增加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为村庄新建改建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武冈市邓元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有27栋零星房屋被拆除,涉及38户,结余用地指标35亩,350万元收益全部用于渡头桥村村庄改造;株洲县渌口镇松西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拆旧区面积5.5公顷,安置用地1.1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4.32公顷。

综合整治产生综合效应

政府积极性高了,农民积极性高了,“老百姓开始争着要项目”

从单一的土地整理,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从国土资源部门单打独斗,到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从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种条件的单一目标,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正逐步改变着项目区的村庄与村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株洲县渌口镇松西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村庄变社区,村民变股民”的标语被刷在了墙上;在慈利县岩泊渡等二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所有土地已实现了流转,农民收入由原来每亩地一年92元,增加到现在的750元;在临澧县新合垸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区,项目的示范效应凸显,“老百姓开始争着要项目”……

除了热情高涨的农民,政府及各部门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武冈市委、市政府为实施好邓元泰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立了涉农资金项目建设指挥部,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并由书记、市长两人与各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明确奖惩措施,将综合整治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整合其他13个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高规格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到“零容忍”,建立由监察部门牵头,国土、财政、审计部门及当地群众参与的项目监督机制;完善公示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制度,尽可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建立严密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对相关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


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开始聚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变分散输血为合力造血,共同创造“1+1>2”的协作效应。

“过去10年,我们土地开发整理规模为400多万亩;未来10年,我们将综合整治3000万亩,建设规模扩大近10倍,投入将非常可观,仅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每年就有10多亿元,还有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也在不断增多,这些是我们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输血大动脉。”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张永忠介绍说。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三湘大地,一幅幅统筹城乡的和美画卷,正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入,徐徐展开,绵绵不息。

阅读 2199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已关闭评论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