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人网资讯[文学大家谈]之陈碧秋访刘奇叶

[文学大家谈]之陈碧秋访刘奇叶

陈碧秋访谈 黄高远 2007/4/4 13:29:00
内容导读:刘奇叶,男,汉族,笔名文可、启页等,1969年3月出生,湖南武冈市人,民革党员,大专文化,1999年就读于毛泽东文学院作家班,文学创作中级职称。现为武冈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时间:4.3

地点:网络

人物:刘奇叶 (著名作家,武冈作协副主席,<<武冈文艺>>主编)

陈碧秋 (<<武冈人>>网站编辑,论坛版主)

陈碧秋:老师好,我本想叫你主席的,可一想叫老师更亲切些。在这桃花盛开的季节约您做这一期的访谈,荣幸加高兴。谢谢。

刘奇叶:陈先生,您好!我认为我们都是兄弟朋友,不必客气。不过,我深为您待人尊重和真诚感动。感谢您搭建了这个访谈平台,给我与网友们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关 于 生 活

陈:刘老师,先就相貌说,您长得很英俊,请问您的底气或者说自信来自哪里?

刘:呵呵,我认为相貌跟文学创作没有关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创作的质量好不好,作品的价值意义大不大,读者喜不喜欢看。要说我的自信,就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真诚、真实、真情。

陈:您感觉您的口才好还是文笔好?乐观多还是悲观多?

刘:我是一个典型的不善言辞者。也许是天生的,也许是本人厌恶那些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花言巧语、口蜜腹剑之类人的缘故。与人打交道,我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自己,因为用华丽来装饰外表多是华而不实,有假。我喜欢用手中的笔默默倾吐,个中的酸甜苦辣咸,都是纸和笔这两个好朋友为我代言。所以,我对生活始终充满微笑。

陈:闲暇时,我是说不写作的时候,您通常选择干什么?比如“打球”,“听音乐”?

刘:看看书,会会朋友,我都当作生活中一种美丽的选择。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是互勉互励的人生知己,是和谐人生美丽人生的重要部分。当然,听听音乐也能陶冶情操,我也喜欢。

陈:您喜欢热闹还是安静?经常在公众场合出现吗?

刘:也许是我不善言辞的缘故,我发现自己常常在回避喧闹的环境,我更喜欢一个人或与朋友在清静的地方一起悠闲的散步、喝茶或赏景。

陈:刘老师,您经常和武冈的其他作家聚会吗?常去爬云山不?

刘:能与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不存在男女之分)相聚,是我追求的一种荣幸的事情。尤其看到经过自己辛勤组织以交流创作和联谊感情为宗旨的笔会或文学采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时,我感到很快乐。所以,引人骄傲的云山成了我们作家作者们百览不厌的风景地。而且,谁叫你的家乡是武冈?谁叫你创作的使命中含有宣传家乡的义务?是武冈人就要懂得为家乡去奉献。

陈:若有机会,您会选择从政吗?也就是做高官?

刘:我是一个不懂得拐弯抹角的人,从政者须具备攻于心计、会耍手腕等条件的精明圆滑人士。天生我一个直言爽语、耿直憨实的性格,爱说正直之言、正义之言、正气之言是我最大的缺点,正因如此,这种性格常会得罪人,这种性格也决定了我一直没有从政的机会。好在我手中还有一支随心所欲的笔,这是他人夺不走也偷不去的。

关 于 文 学

陈:刘老师,文学在您心中占什么位置?

刘:我视文学为生命,所以文学是我生命的化身。我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文学。

陈:您觉得创作能离开激情吗?为什么?

刘:激情是对生活感受、感想、感悟、感动的一种折射。我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奉献生活。故,我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陈:从事写作和从事其它职业有什么不同?

刘:作家的天职就是写作。一个作家往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去描绘灿烂的人生,记叙历史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人类进展长河中写下了一笔又一笔精彩的扉页。而且,作家是一面镜子,是社会生活的反光板,是精神的缔造者。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笔杆,可以摧毁一个旧世界,也可以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就是不同之处。

陈:对于文学的功能,先如今多半人已不敢做何担当了,只有少数人还有那种虚无的狂妄。请问您是属于这其中的多数还是少数?或者异类?

刘:确实,文学的热度没有像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那段时期高涨,没有当年千军万马奔腾的雄浑气息,原来许多文学痴迷者早已悄悄消退另择良栖成为功成人士;只有少数仍顽冥不化者,保持那种虚无的狂妄,仍在续做着那种孤独的文学梦。我就属于可怜的后者。

陈:可以说,您的每部作品都是带着燃烧的激情在写的。您的激情全来自对文学的虔诚吗?

刘:视文学为生命的人,面对他的作品,你不会感觉到他因热爱生活真诚面对生活而燃烧激情的心跳?你不会感觉他因追求人生的真谛、虔诚于文学的世界那热血奔腾的声音?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在《海燕之歌》描绘海燕迎着风浪嗷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就是激情,这,就是文学。。

陈:刘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发觉自己有写作潜力的?您先攻的散文还是直奔小说?什么时候开始写小说的?

刘:在我读初一的时候,我发觉自己特别喜欢作文的。后来在班主任老师林惠生的指导下,渐渐地走向了文学之路。刚开始练习写作时,我觉得散文写出来时有一种美感。后来发现小说更溢于抒写多彩多姿的生活,尤其是爱情类小说创作,时间是我结婚前后那段时期吧。

陈:“武冈三部曲”可以说是您送给家乡人民的一份超重量超惊喜的贺礼,甚至说您是在给武冈立名。请您说说您的创作初衷?或者说是什么激发您写这个大部头的?

刘:首先我要讲明的是,我热爱祖国,但更爱家乡。父母生养了我,家乡育养了我。我觉得家乡和父母在我心中一样伟大而骄傲。作为一名作家,应该懂得感恩和回报,更要拥有一种奉献精神。《武冈三部曲》(即《是谁把资水从武冈拐了道弯》、《云山之恋》和《武冈卤味》三部中篇小说)一直是我熟虑已久的创作梦想,可惜创作激情太快,过于急就,她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并不满意。我觉得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红豆生南国》要好些。

陈:简要说说那个创作过程好吗?

刘:今后《武冈三部曲》再版时,我想要作一些改动,原先的创作过程就不多说了,留在再版时再说吧,请谅!

陈:谭谈在《红豆生南国》序中说道,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特征,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请问您是怎么看这个“创新”的?

刘:我为什么说《红豆生南国》要满意些呢,我个人认为自己这一次创作有一种创新的特征,主要是创作激情的创新,追求目标的创新。生活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武冈三部曲》描绘的重点是实业报国报乡,但缺少一种文学生命的韧性和张力,缺少一种对生活真诚和真实更多的反光反映。在《红豆生南国》创作中,我注意将主人公的思想内涵、人生追求和人情爱情挖掘出更深的阴柔和阳刚之气,蕴含了哲理的、伦理的和现实的思维与思考,使作品的生命更有新度和深度。谭主席在序文中精粹地指出,创新是创作的特征,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创新的根本就是观念和思维的创新,也就是我们文学的内涵。今后我会注意自己的创作不断创新。

陈:您会一直写以武冈本土题材为主的小说吗?您希望自己在这路上走多远?

刘:爱国爱乡不只是一种口号,而在于心爱和真爱。这一点我无法改变,今后的文学创作在这方面也不会改变。

陈:刘老师,您选择了只属于您自己的文学路。您不慌不忙,悠然独行。请问您寂寞吗?为什么?

刘:一位名家告诉我,文学创作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艺术要不断创新,这样她的生命才会旺盛。我选择了以纯文学创作,并反映家乡变化和讴歌真实生活画卷的文学创作之路,我不会改变,也不会后悔。因为我心属于家乡,属于家乡的人民。

关于《武冈文艺》

陈:刘老师,记得您在深圳时就办了文学刊物,那是个什么刊物?算是为《武冈文艺》打基石吗?

刘:那是我在深圳打工时,在爱国爱乡企业老板段世辉先生、曾德红先生、杨梅女士等有识之士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下,创办了纯文学刊物《武冈文学》,一年出五、六期,旨在繁荣武冈文学事业,同时在广东和武冈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两地经贸信息、交流文化和联谊乡情的桥梁。当时深受武冈打工者的欢迎和喜爱。后来,我回武冈后,《武冈文学》因经济极为困难等原因停办。

陈:现在的《武冈文艺》和过去的有什么不同?优势在哪儿?

刘:2003年7月,《武冈文艺》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得以创刊,并以纯文学办刊,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市文联、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由当今武冈文艺界知名作家作者组成编委会,办刊经费基本自筹。而在深圳创办的《武冈文学》是民营企业老板资助,为民间办刊,两者之间区别在于此。《武冈文艺》创办以来,为繁荣武冈文学事业,为扶持文学之才,以及对外宣传武冈方面,做出了应有的努力。更为广大文艺作者提供了一块发表作品的园地。

陈:说说《武冈文艺》这本杂志 好吗?里面都有哪些版块?

刘:《武冈文艺》是一本纯文学刊物,主要栏目有:“小说芳草园”、“美文天地”、“都梁诗词”、“评论之窗”等。

陈:用稿的标准什么?是纯文学刊物吗?增阅还是订阅的?

刘:很遗憾,《武冈文艺》是不能订阅的,是供广大文友、读者交流的一份内部资料性文学刊物。高质量且能反映时代主旋律和具有民族精神的稿件均欢迎投送《武冈文艺》编辑部。

陈:《武冈文艺》是您自己掏钱办的还是文联或外界支援?

刘:我说过,《武冈文艺》原来一直是自筹资金办刊。不过,我在这里告诉网友们一个好消息,在3月30日上午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和武冈文艺创作,这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办好《武冈文艺》,使之成为团结、帮助和培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好园地。

关 于 打 工

陈:刘老师,我记得您也打过工。您在深圳打工是做什么?辛苦不?

刘:我记得我当初是在谋生的同时又怀着对文学梦的追求踏上了南下的列车的,千里迢迢来到了深圳都市,只有先是谋生,找工厂做普工,但我在打工之余坚持看书和写作。在此间发了不少作品,后来有幸被《深圳侨报》聘为新闻部记者,从此随着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变,我的创作很快有一个跨跃!后来在《南国风》杂志社等也当过编辑、记者。打工主要是为了谋生,自然艰辛不易,但是为了一种追求而打工,其意义就不仅仅为稻梁谋。

陈:如果您当初选择留守沿海,我相信您现在一定是个商家或大老板了。真的只是因为文学而放弃那满金的诱惑吗?

刘;呵呵!您过奖了。我智商并不高,如果没有当初的梦想追求,今天也许还在打工(当老板也有可能)。不过,如打工当然不是蓝领阶层了,而是从事白领以上阶层的工作了。至少一点,经济实力要比现在强远了!我至今都羡慕在深圳打工的工资额。但是,为了心中的追求和梦想,我不后悔。

陈:那段打工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帮助?怀念那段日子吗?

刘:打工之际,最大的受益是给我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那就是生活。有了生活的践行体味,我对创作才有一个更多的认识和提高。难忘那段生活,喜欢那段生活。

陈:刘老师,对您今天的生活境域满意吗?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刘:我一直在说,我不后悔选择文学;我没有说过,我对今天的生活境域满意。热爱文学,热爱家乡,仍是我选择的初衷。

陈:对今天在外打工的人,能指个好方向吗?哈哈。

刘:我只想说两句话。第一,因不逞未能或怀才不遇须小心翼翼选择你的追求,在市场经济领域里,有严峻的被选择,更有自由的选择。第二,选择之际,你必须两脚落在一片大陆上。

关 于 网 络

陈:刘老师,网络在您看来是个什么?

刘: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网络文学异军突起。21世纪是网络世纪,我相信,网络文学将会成为主流文学。

陈:上网您主要是干什么?

刘:可喜的是,互联大千世界为作家才情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已注重和关切网络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上网对网络文学的阅读和写作,是我喜爱的生活之一。

陈:您爱上网吗?待在网上的时间多吗?

刘:可惜因生活与工作条件有限,我上网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陈:刘老师,您认为网络文学会成为将来的主流文学吗?为什么?

刘:前面我说过,21世纪是网络世纪,网络文学将对于我们今天的作家而言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文学前行,为文学痴迷或殉情(指另一种意义上的殉情)的作家们,将也随着网络文学的奋进而痴狂潜行。

陈:好了,我就问这么多。其他的就有将给论坛的朋友们来自己问了。好吗?感谢您的热情支持。握手!拥抱!

刘:谢谢您的信任和抬爱!谢谢论坛的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

阅读 6636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杨向前

好文章呀,我读了这后,使我又变了一个人,我也要向刘老师那样,我也要写一篇好文章.

17年前

浩亚子

武冈知名青年作家,读过其不少作品,支持!

17年前

方新文

拜读刘奇叶先生的文章,受益非浅,感觉其作品具有深奥的文化底蕴!

18年前

莲子

刘老师对家乡厚怀一片桑梓之情,一颗赤子之心,这些对于一名以文为生计的作家而言,该是多么可贵又令人感动的一种真诚的奉献啊!
这一点,我是很赞赏和敬佩刘老师的!
只是刘老师的怀才不遇,家乡对他的不重用确是一种遗憾!也许是武冈人嫉贤妒能的悲剧吧!

18年前

岳莉

好作家才出好文章,刘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18年前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