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酱里合酱在天涯论坛发帖称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的就发现《就业协议》已经打上了学校通红的大戳——他不明真相被就业了,他“兴奋”甚至不知道被学校安排的这个公司是否真实存在,这是一种说不来的凄凉与愤怒。“被就业”经过媒体报道之后,成为了“被自杀”,“被自愿”又一大流行网络热词。
网友酱里合酱的遭遇并非特例,很多网友都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只不过潜规则一旦被人破译,“冰山一角”就成为了人们习惯愤怒震惊的理由。“被就业”并非个别高校别出心裁的构思,从大学扩招之日起大概就“古已有之”。就业率就是某校高校的门面工程,学校完成这个“政绩工程”而不得不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注水,提高每年的高校毕业就业率。学校化身学生家长,主动化解学生找工作这一难题,“被就业”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结论。至于学生找不到工作,大概也与平时学习不努力有点联系,稍稍理智点的同学只会成为“沉默大多数”。
因此教育部将高校就业率作为考核评比的唯一标准,“被就业”这一反其道行之的怪象将不可遏止的泛滥。大学招生为了吸收新生,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都打出学校就业100%,就业专业供不应求等假象,例如某某热门专业就业率需求率超过300%,家长和学生参照就业率作为选择高校的条件之一。高校一旦获得生源,他们只需要营造一个高就业率的假象,就可以从教育部骗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投入,学校圈地跑马,从学生那里收取更多费用。一个根据学校面积,师资力量等为以评定知名学校的高校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诞生。
如果将升学率视为应试教育的万恶之源,那么就业率则可以视为高校的万恶之源,学校资源配置都会围绕这条指挥棒运作,这就正好中了刘军宁先生形容当前高校发展通病的一段话:“对经费的追求代替对学问的追求,对博导的追求代替了对博学的追求,权术的探险取代了学术的探险”。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当前层出不穷的学术论文的造假,师德败坏了。
这是一条看得见的悲剧,还有看不见的悲剧。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今年高校就业率为68%,这一比例与往年就业率持平。在今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在总理的关怀备至下,就业是社会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这样一个持平的数据说明了教育部门、劳动保障就业部门,企业等在困境之下做出了很多实质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被就业”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怀疑,这一数字背后的真实性。
大学生就业难,大有经济环境的制约,小有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影响,这一复杂的主题牵扯很多因素。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郎咸平教授分析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太低。一个产品从产品设置、制造、运输、仓储、销售的过程中,只有制造不到20%的价值属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所创造,这其中还是为消耗中国资源为代价,而其他环节为服务型产业则创造了80%利润,都被外资所剥离,这些工作岗位都最能解决当前就业问题。
为什么今年工作难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型企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我国60%的GDP和50%的税收,提供了70%的进出口贸易和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同时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主战场能够容纳(数据来源中国周刊2009第3期)。如今这些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融资门槛过高,急需资金来源的企业如同血库告急一样面临生存危机,解决就业难首先要给这些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
就业难是由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所掣肘,一旦某些学校以“被就业”掩盖,会干预到国家辅助那些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甚至会干预政策的制定方向。它可以无限扩大为产业调整,经济模式升级,银行融资思路的转变等等。在这些复杂的背景之下,某些高校为了一己之私制造了“被就业”现象。虚高就业率只会让就业工作越走越偏,甚至忽略了本来最值得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各方出台的扶贫政策也可能会脱离真实情况沦为摆设。
因此从“被就业”这一怪象入手,揭开高校就业率的数字面纱,调整高校考核方向。这些都有助于了解各校真实的就业情况,有利于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退一万步来讲,高校就业率就算达到了99%其实也不足称道,因为这1%后面忽视了最需要扶贫的大学生,切莫以少数人的利益牺牲弱者权力,让这种看得见的悲剧反复重演。 (文/被劫持的飞机,来源博客)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山渐青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