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记者走进武冈市双牌镇四龙村,曾经由于长年干旱缺水导致大片土地荒芜闲置,如今焕然一新,成片的吴茱萸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闲置地飘出了药籽香,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而这一切,与双牌镇四龙村驻村第一书记肖鸿奇的努力密不可分。
产业扶贫有“实招”
肖鸿奇出生于1970年,邓家铺镇石桥村人,中共党员,是武冈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三年前,按照市、乡脱贫攻坚工作安排,肖鸿奇受命带队进驻四龙村开展帮扶工作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四龙村由于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地下多溶洞,地表一年四季都干旱缺水,种植的粮食蔬果难以存活,导致大量的土地闲置,这也是当地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

“贫困户要想脱贫,首要解决的便是土地闲置问题,种不了粮食蔬菜,就要寻找其他的种植产物……”肖鸿奇于是带领驻村帮扶队、村支两委开始研讨、寻求解决方案,经过充分调研和筛选比对,肖鸿奇发现,一种名为吴茱萸的药材只能在干旱条件下生长,十分适合四龙村的生长环境,并且吴茱萸药用广泛,原材料在海外市场供不应求。
于是,肖鸿奇决定,发动贫困村民大力种植吴茱萸。随后,他便带领着扶贫工作队、村支两委进组入户做思想工作。目前全村吴茱萸种植达100余亩,其中贫困户占了70余亩。第一年丰收后,村民们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后,带动更多人主动加入到吴茱萸的种植队伍中来。
“吴茱萸管理简单方便,留守老人也能够‘务工就业’。今年的吴茱萸已经收完了,目前市场价是80多元每斤,村民们要等市场价涨到100元以上的时候再卖。”肖鸿奇对记者说。

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提高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让广大贫困村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梦”,三年来,肖鸿奇与扶贫工作队还帮扶、引导四龙村成立了四龙合作社、冬艳合作社、振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生猪养殖(年出栏3000余头)、药材种植(160余亩吴荣英)、土地流转进行农业产业集中开发(100余亩)等方式带动全村、特别是贫困人口经济发展。

去年底,村里还成立了四龙村经济发展委员会,主要对村里的各产业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其中160余亩村集体山林、荒地和废弃的山塘通过整理后准备承包给农户,村委进行收益分红。今年又筹建了一个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药材迷迭香,已种植50余亩,明年将发动村民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让村民增产增收。
这段时间,肖红奇和村干部门正忙着“四龙再收资源回收公司”的“三通一平”工程。这家回收公司厂房建成后,将以承包经营的方式租给承包商,老百姓可以以荒山或资金入股,进行固定分红或按收益比例分红,这将打破四龙村集体经济为零的收入历史。
实地走访 真情服务助脱贫
精准扶贫就是集中各种资源,对症下药、攻坚克难,精准的基础数据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刚来到四龙村时,为了全面了解四龙村的情况,肖鸿奇带着工作队、村干部,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起早贪黑深入各家各户集中走访,对贫困户进行重新摸底识别,最终把53户不符合要求的村民清退出贫困系统,同时重新识别3户村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安排帮扶干部,因户施策,实行精准帮扶,没有一户上访,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截止到目前,通过大力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严格按照脱贫程序,通过村民主评议、乡镇入户核实、农户确认、乡镇公示、县抽查复核、省市评估核查、县批准公告,四龙村已顺利脱贫106户370人,还有未脱贫人口4户4人有望在今年全部脱贫。在帮扶过程中,对因病返贫2户10人安排责任心强的帮扶干部进行重点帮扶,使其顺利脱贫,做到了真脱贫、脱真贫,让脱贫人口真正做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
消费扶贫 探索脱贫长效机制
除此之外,肖鸿奇利用商务局的资源优势,着力帮助四龙村引进了网上电商平台:善星小集。部分年轻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经过培训之后,成了“网购达人”,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尝到产自武冈各地贫困群众田间地头的优质农副产品。
“手指轻轻一点,买货有人送到家门口,卖货,有人来家里收取。”四龙村善星小集负责人介绍,“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知道这个平台后,便通过这个平台给自己家里的老人购买生活产生所需,当天下单订购的蔬菜、家禽,第二天就送到了家里老人的手中。”
在肖鸿奇和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引导下,村民主动学习电商知识,将家里的土特产放到善星小集上出售,增收。

“村民们抱着‘金饭碗’却不知道,借助电商平台的力量,我们为村民‘土货’出村牵上了线搭上了桥,未来要让让村民的土货走进城市居民的餐桌,走出武冈,走出湖南,彻底拔掉‘穷根’。”肖鸿奇说。
3年的驻村工作,让肖鸿奇深深地感受到,做好基层工作关键在于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地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村民们生产生活当中,宣讲到他们的心窝里,让政策落实出实效,才能让基层工作接地气、出成绩,才能让老百姓信服。肖鸿奇把自己的扶贫工作做了总结:‘讲’、‘做’结合出实效,提升素质稳成效,党群携手共努力,齐心协力奔小康。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到2019年10月,是肖红奇驻村满打满算的3年。他每年驻村蹲点300天,忘记了苦累,不惧困难,只因心中有份执着的梦想——让双牌镇四龙村的村民过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