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名道教界政协委员联名建议推动“洞天福地”申报世界遗产
在最近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凤林道长关于申报“洞天福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得到了与会道教界另外10名代表的联名附议。

张凤林道长(摄影:隋玉宝)

2018全国两会的道教界政协委员合影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张凤林道长表示,虽然“洞天福地”起初是一个宗教概念,但并非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是有真正的实物载体、有明确的历史传承,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范例,其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诗歌、山水画、建筑、园林、盆景与雕刻艺术都产生了深刻并深远的影响。

中国洞天福地分布图(来源: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再来说说云山,它是一座文化名山,位于湖南邵阳武冈市城南5公里处,被称为“全国第六十九福地”。
“福地”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东晋《道迹经》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称“福地”为引福之地。“七十二福地”一词相继出现在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中:“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

云山被称为道教“福地”的根据,是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而道教在云山落地生根的历史,则比这还要早得多。据《湖南通志》记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卢生和侯生去东海求长生不老之药,求而未得,难以复命,二生相约隐入武冈云山,与当地谭真人一起修炼。卢、侯、谭成为邵阳地区最早修道的“三真”。云山之上,至今还可以看到的“侯仙迹”“卢仙影”“秦人古道”等遗迹,都与“三真”有关。武冈的南邻新宁也留下卢、侯二生的足迹,光绪《新宁县志》称“卢、侯二仙避秦乱,采药于武冈云山,后择地修炼于邑西……结塔其颠,丹成仙去。”去了哪里?侯生又回到云山,卢生去了武冈邻县隆回的一座山,两山遥相呼应,卢生经常站在这座山上远眺云山的老兄弟,因而就把这座山取名叫了“望云山”。道光《宝庆府志》在介绍望云山时,就是这样说的:“康熙《梁志》云:秦卢生隐于此,以西望武冈侯生所隐之云山,山因以名。”而今,隆回望云山上不仅留下卢公真人的诸多遗迹,还口碑相传半边没人能对的联语:“望云山上望云山,云山在望”。自卢、侯二生来到武冈云山之后的千百年里,不仅武冈云山和隆回望云山道脉源远流长,整个邵阳也成为道教昌盛之地。

宋末元初,武冈人李道纯,精研道意,广授门人,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被称为“中派丹法之祖”。清朝重佛抑道,全国各地道教地位低落,但在邵阳仍呈发展之势。据《续修道教宗教谱》载:邵阳共建道观108座。民国以来,邵阳出了个道门巨匠萧天石,他从过军,当过县长,做过出版,从而立之年起开始学道,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以弘扬道学为己任,“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成为20世纪中华道教的集大成者。

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在占山的本领上,道家比僧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杜光庭书中罗列了道家仙山118处,亦即道教的118处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该书中,武冈云山位居第六十九福地,原文是这样的:“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这儿的“武刚”指的就是今天的武冈。
云山景色宜人,历代题咏者不少,今录二诗于后,以供欣赏。
云山
[明] 黄裳
七十一峰地,由来重道书。
一屏横翠黛,万壑涌芙蕖。
雨不沉丹井,云难搅药锄。
秦灰今已灭,山貌应如初。
立秋前一日同徐子沈子游云山
[清] 佚名
有客停骖问寂寥,深林鸟语自相招。
泉飞片玉奔千壑,蜂拥长虹架一桥。
野寺云留徐孺榻,清风带拂沈郎腰。
擎杯敢惮归途晚,明日梧桐叶又飘。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吧!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人网网友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