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树掩映下的连体平房,外墙是明亮的黄色,房内墙壁刷得雪白,宽敞的庭院,如果没人介绍,实在看不出这就是供贫困户免费居住的危房改造安置点。4月26日上午,记者顶着霏霏细雨,来到武冈市湾头桥镇龙桥村的危房改造安置点。
在采访50岁的湾头桥镇龙桥村3组村民刘小玩时,他有些腼腆,但掩饰不住脸上隐隐的惬意。
2011年,刘小玩妻子因脑癌去世,花光了东拼西凑的20万元后落得个人财两空。原本生活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跌入赤贫的深渊,砖木结构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也是岌岌可危。
搬进危房改造安置点后,60平方米的套房让刘小玩一家安定了下来。
谈起目前的生活,刘小玩赞不绝口。他说,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很是意外,生活的信心增加了很多,20岁的大儿子外出打零工,一年有3万元的收入,自己在家除了照看尚在读书的小女儿,还种了几亩责任田,养了7头菜牛,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一家很快就可以摘掉贫困帽子。
陪同采访的武冈市社会扶贫股股长姚军介绍,这个危房改造安置点共有9户贫困家庭入住。武冈市目前尚有贫困人口71485人,亟需进行改造的贫困户D级危房或无房户5479户。2015年后,市里相继出台农村危房改造意见和实施办法,为贫困户集中统一建房。按照“五统一”(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程序、统一建设、统一指挥)模式和“四步走”(确定对象-三通一平-爱心施工-搬迁安置)的步骤,已经开工建设5479户,并已全部竣工,贫困户已陆续入住。

荷塘村易地扶贫搬迁地的徽式“双拼别墅”。

姚军察看贫困户刘小玩(右一)养殖的菜牛。

危房改造户刘昌其和武冈市社会扶贫股股长姚军(左)畅谈脱贫计划。

省直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聂文(右)和武冈市扶贫办副主任李峥嵘(左)在荷塘村易地搬迁施工现场调研。
随后,记者来到武冈市头堂乡荷塘村采访。
这里位于武冈机场场址南端,距市区15公里,属丘陵山区,石漠化严重,水利条件差,人畜饮水困难。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常住农户176户、578人,人口主要分布在5个院落。全村共有贫困户58户、107人。
2013年,武冈机场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荷塘村、龙岩村、荷花村、永兴村,湾头桥镇六岭村境内的土地被陆续征用,村民的房子即将被拆。
湖南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工作队自2015年4月驻荷塘村。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发现荷塘村自然条件差,居住分散,危房较多,加上临空经济区建设的控规要求,村民已有四年未建房了,群众虽有强烈的改善住房条件的想法,但是苦于立项审批难、选址难、筹资难、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等问题,难以实现修建新房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和武冈市委市政府及头堂乡党委政府瞄准易地扶贫搬迁这个突破口,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与武冈市委市政府联合成立了武冈市都梁文化产业园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建设荷塘村都梁古镇,内含都梁古街、都梁书院、村民统筹建房、荷塘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这和景观园林区,将荷塘村打造成为武冈美丽乡村第一村。其中村民统筹建房规划修建100余座房屋作为村民的住宅,现已完工40座。
“我的老房子在2016年6月拆了,今年4月14日搬进来,这样的别墅,我只花了7万就住到了,好啊。”第一批搬进的住户聚集在住房区内,“三妹小卖部”的店主说到。她的原住房在荷塘村,那是一处砖木平房。武冈机场的征用款是10万元,住建局补贴了3万,她只花了7万住进了这栋200多平方米的“双拼别墅”。
记者踩在荷塘村都梁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工地,脚下泥泞一片。随着机场的通航和市区到机场连接线的贯通,荷塘村的交通条件将大为改善,区位优势凸显。同时随着文化产业园的建立以及农家乐的兴起,将带动种养殖业的繁荣,对村里的发展提供历史性的机遇,荷塘村脱贫致富翘首以待。
武冈市社会扶贫办股股长姚军介绍,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计划项目9个,已全部开工。(陈奕儒)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武冈论坛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