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读武冈作家林日新老师的亲情散文《祖父》
苏飞云
近日,笔者在《都梁风》看到林日新老师的散文《祖父》,真可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林老师这篇亲情散文《祖父》充满了浓浓的挚情,读之令人感动不已。
生活之热情
散文中的祖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十三岁时就扶犁耙田,年近八十还帮孙子犁晚稻田,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老头令人拍案叫绝。文章特写了祖父的手:“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是平滑的,褶皱重重叠叠纵横交错……手指上的老茧一层又一层,纹路龟裂出许多口子,像鳞片斑驳的松皮。让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这是一双劳动人民的手,它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也赞扬了祖父的勤劳与伟大。文章还从侧面描写了祖父对小牛的关爱来凸显祖父对生活之爱,每次犁田回来,他总是“首先给它冲洗完身上的污泥,尔后就一边为它梳理体毛,一边让它自由自在地在河滩上吃草……”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祖父对生活与劳动的热爱,读了令人肃然起敬。
浓浓的乡情
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先生”,村里人做红白喜事都要请他择日,他十分乐意,从不收取别人一分钱,口碑很好。他的毛笔字很好,名扬乡里,“村里家家户户的神龛上的家仙、对联,那方方正正,一丝不苟的字,十之八九是出自我祖父之手。”这样一个助人为乐,急人所难的淳朴善良的乡下老人跃然纸上。“那一年,我买了部彩电——这可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部之一。邻居们都来瞧新鲜,开初一两个星期,我家堂屋里挤满了人。”质朴、温馨的细节里透露出乡亲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安静祥和的农家生活,那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令人艳羡和向往。
忠贞的爱情
现代的爱情日渐异化面目全非,纯朴的乡村才有爱情之花的美好与芬芳。祖父对爱情的忠贞是令人感动与向往的:他十八岁订亲,三十八岁丧偶,在这漫长的二十年婚姻生活中从未与祖母红过一次脸,看似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却出奇地和谐。这需要多少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啊,真爱是能包容宇宙的一切。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丧偶之后,为他说媒牵线很多,可他就是不为所动,一直坚守着心中的那一片爱的净土,不容亵渎。文章从侧面通过刘氏四娘对祖父的脉脉深情,祖父虽有觉察,但却仍然是“抬脚就走”。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个神话,让人感到经典而神圣。
舐犊之深情
文章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祖父对 后辈的那份无私而又伟大的爱。 “只见他高高举起木棒,狠狠地打下,可就在挨近我的小屁股时便猛地刹住了,最后只是轻轻地贴在我的屁股上。”小时候,祖父在我睡觉前总要为我暖热被窝,给我讲“白话”,教我念古诗,甚至在“我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时仍然是连声夸奖我。“了不得哟!”为了让我把字练好,每天亲自写好一张五十字的纸要我临摹。在我考上县中,考上民办教师,发表文学作品,祖父均是沐浴更衣,焚香净手,大设香案祭祀祖宗。为了让多病的“儿子”身体健康,自己酗酒搞坏身体甚至不惜 “牺牲”自己阳寿,更改自己与儿子“流年”。文章就是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感人的细节,娓娓向读者诉说了祖父对孙子、儿子的异乎寻常的溺爱与期望。当然,有些举动尽管是迷信的,但其背后,却是祖父那份无私、博大、真挚、深沉的父爱,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文化之虔敬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地位的尊卑和财富的多少,而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下。祖父尽管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没多少文化,他“一生仅念了几年私塾,只读了《三字经》《幼学》等几本薄书。”但他爱学习,肯钻研,成了乡里有名的“先生”。文章主要通过他支持孙子求学来表现他的文化梦。他“省吃俭用帮我凑足学费”,给孙子讲故事,教古诗,和他三次祭祖。特别是孙子把教师节学校发的衬衫送给他时, “只见他激动地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衬衣嗅了又嗅,还把上面印着鲜红的‘第十二个教师节纪念’的大字放在电灯下端详再三,然后又用那双满是老茧的大手抚摸不已。”并打算在他“百年之后再穿”。在这里,衬衫成了祖父眼中的文化的象征,世代文盲的祖父一生的文化梦想,想做一个文化人的梦想,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提高。这种对文化的追求与崇敬是我们祖国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五情发而为辞章”(《文心雕龙,情采》。《祖父》一文以情纬文,情真辞切,静水流深,读之让人感动而温馨。
(作者系湖南武冈市湾头桥镇南桥完小教师、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小武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