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国企媒联盟网记者 彭雅青
记者:你是广东一带很有名的内刊研究者和实践者,请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内刊研究经历?
建云:如果说我很有名,我自认不敢当。其实,在内刊行业,有很多比我更优秀的研究者及从业人员,只是因为某些关系,他们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我是2004年开始接触内刊的,最开始是自己为所属的协会自费出版《南方培训报》,当时是找外面的公司帮忙排版、印刷,但感觉效果不大理想,就想自己弄。就这样,与内刊结缘。到自己创办东莞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时,把业务涉及到内刊编辑、排版、印刷这一块,并出版《潇湘文化报》。
记者: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转到了内刊领域里来了?
建云:我这个人很爱好文学,弄写作有二十多年了。投了无数的稿,也失败无数回。但近些年,可能因为自己“名气”大了,公开发表的文章不是少数。
我是1998年来广东的,先在广州打工,在一电器公司做品管,后来来东莞,先是在工厂从事品质管理工作,后来,老板感觉我口才不错,文字功底还行,做的教材像模像样,就让我搞企业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
但在曾经供职的企业,没有真正做过企业内刊。
后来转到内刊这圈子里来了,也是基于自己创办公司的缘故。开始想开拓培训市场,一年半载接不了单;后来想做劳务中介,大把企业要人,却建立不了自己的劳务基地。坐在办公室年全国各地寄来的内刊,感觉很多内刊的编辑、排版水平都不高,缺乏大气与专业,我就想,自己能否在内刊市场有所作为……也就是这个念头,让我的公司在内刊行业树起一面旗帜。
记者:你不但自己研究内刊,而且公司也在做内刊业务,这块市场大吗?前景如何?
建云:内刊市场其实很大,全国每年有几十亿的市场份额。但内刊在经营时,存在极度分散的现象,导致到目前,全国没有一家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公司出现。《潇湘文化报》曾刊登一篇文章,题目叫《内刊市场,有多少金子可掘?》,也许是当前国内首篇关于内刊市场的现状报道。
虽然内刊存在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客观现象,但我对前景还是充满期待的。改革开放三十来,中国企业存在升级的必然,而企业要升级,必须在文化方面做文章。而要做文化,内刊又是一面直接的镜子。当很多内刊在版式设计、编辑水平、策划能力、发行渠道等无法上档次时,势必会找外部的专业公司帮忙完成。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内刊应该越来越好经营。
记者:研究过程有什么酸甜苦辣和鲜为人知的故事?目前整个内刊研究领域是个什么状况?有什么发展趋势?
建云: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称不上研究,只是对内刊的一种特殊爱好罢了,也不存在所谓的酸甜苦辣。因为我是在解决许多打工朋友尚未完成的基本问题(诸如买房)后开始创业的,且自己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与审美能力,所以在经营内刊市场时,就显得如鱼得水。
如果说到内刊领域的研究,我感觉基本上是片空白。没系统的书籍出版、没有权威的言论出现、没有优秀的模式参考……用一句话来说,是没有成为系统。对内刊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比较麻烦的。
前段时间,山东大学、湖南大学有几位研究生来电采访我,我也谈到这些。因为现在是一个专业化的时代,需要有专业的理念、系统、行为去告诉大家,内刊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无头苍蝇,找不着北。会让很多内刊主编很苦恼。
整个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内刊外包成为内刊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知名的内刊,90%以上是外部的专业公司制作的;二是内刊摆脱“小报小刊”的束缚,向大报大刊看齐,甚至超越;三是内刊市场将进行一次洗牌,因为制作内刊的门槛并不高,很多广告公司及自由职业者都在做,导致水平参差不齐,但内刊客户对编辑、排版、策划、印刷等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因循守旧、规模弱小的企业或自由职业者,可能会有大部分淘汰出局,最终出现集团化的专业内刊制作公司。
记者:拜读了你的很多关于内刊的文章,非常有真知妁见。现在的很多企业对内刊的价值认识不明确,你怎么看内刊在当今企业和社会中的价值功能?
建云:其实,内刊不只是一份报纸或杂志,它是企业文化的展现与延续。可以这样讲,内刊质量的优劣能预示企业生命的长短。在东莞,有两家人才市场,一家在内刊制作方面非常费功夫,从文章采编、版式设计、印刷效果、主题策划等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而另一家,可能以为自己是老牌企业,不大注重内刊的包装,同样出报纸与杂志,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堆垃圾。不到两年,内刊制作差的这家人才市场就基本被市场淘汰了。后来,我们在总结二者的结局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文化成为杀手锏。由此可见内刊的力量。
记者:你认为当前的很多企业在操办内刊的过程中有哪些认知误区?如何避免和更正?
建云:一是用人。很多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内刊的重要性,存在随意用人的现象。有些人,根本不具备策划、组稿、编辑、审美的能力,可硬让他(她)上,制作出来的内刊质量能有几何?二是规划。很多做内刊的人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确定每期出版的报刊主题在哪里,存在严重凑版的现象;三是视觉。到目前为止,80%以上的内刊,看起来根本不像报纸或杂志。报刊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果做得不伦不类了,反倒让人反胃。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一是找到专业的人才来负责内刊的工作;二是咨询专业的人士或多与他人交流,借脑借智;三是找外部专业的公司,专业才能缔造精彩。
记者:你接触和研究了那么多的企业内刊,你个人认为当前办得最好的企业刊物有哪些?如果我们来个“罗建云企业内刊榜”前10名,你认为是哪些?为什么这么认为?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建云:我接触的内刊不下千家,自己公司也经营了上百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万科》、《才富》、《泰德文化》、《七匹狼视界》、《红塔时报》等,我公司出版的《帝豪风》、《真功夫》、《丹荔》、《荔都》等,在内刊行业,应该也说得上话。
如果以我个人名义排企业内刊排行榜,我会推荐《万科》、《才富》、《中域》、《帝豪风》、《高黎贡》、《泰德文化》、《红塔时报》、《华帝世界》、《七匹狼视界》等。听说海尔、美的的内刊做得也不错,但没有见到过,把最后一个位置留给他们吧。当然,我公司的《潇湘文化报》,也值得大家关注。如果看到样报,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
我评判的标准是:一看视觉效果,视觉不好,在审美疲劳的年代,肯定没有人看;二看策划选题,没有吸有吸引力的专题或标题,想让人多看几眼,也不大可能;三看社会影响力,内刊好与不好,不是自己标榜的,得让大家去评价,如果社会影响大,自然关注的力度就会强一些;四看文章质量,现在的报刊杂志太多了,如果文章不具有吸引力,可能就没几个人读。
记者:有人说内刊在互联网时代最终要死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又怎么看当今企业内刊的发展趋势?
建云:这是不可能的。当互联网出现后,很多人说报刊、杂志会死亡,但实践证明,不但没有死亡,有些发展越来越强劲。内刊也是一样的。因为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各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二者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像我公司的《潇湘文化报》早就有了电子版,其他很多内刊也有了电子版,就是想在稳定纸质媒体读者的同时也扩大网络媒体的读者,以提升报纸在社会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公司在社会的影响力。
记者:为什么中国的内刊产业始终发达不起来?有哪些制约的因素?
建云: 我想得从三方面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大长,思想与言论不如国外开放,所以,内刊起步就晚一些;二是企业对内刊的关注力度还不够,总以为做内刊在是浪费钱,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内刊为企业品牌宣传带来的价值与作用;三是过于分散经营,没有形成集团化,导致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
记者:你认为企业内刊的新闻操作方法和社会公开报刊的新闻操作实践有哪些是一致的地方?又有哪些区别?
建云:我觉得宣传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党报党刊是为政党服务的,而内刊就是为企业服务的。宗旨与功能完全一样。区别在于服务对象不同。
记者:你印象深刻的国内在采编实践上做的好的内刊是哪些?觉得他们有什么经验?
建云:给我印象较深的要数《华帝世界》,感觉他们在做采编时,给人的感觉不是普通的内刊,而有大刊记者的采访味道,现场感特别浓。据我所了解,是他们公司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在采编队伍上,网罗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做出来的内刊就与众不同。
记者:现在很多内刊主编感到很迷惘,就是内刊走不出给老板讴歌的“八股文”的束缚,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认为如何创新地解决这个问题?
建云:内刊为老板服务,其实没有错。因为老板毕竟是企业的核心,缺乏老板的风采,内刊能表达什么呢?只是安排文章时,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不要千篇一律的通过老板之口来说老板好、企业好,这样去做,是内刊主编的败笔。需要创新的是,主编在围绕老板做文章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对其进行包装,达到社会称赞、员工钦佩、客户喜欢、供方认可的目的。
记者:你对国外的企业刊物怎么看?觉得有哪些操作实践是值得国内学习的?
建云:国外的刊物,我一般通过互联网观看,感觉版式特别新颖,视觉冲击力特别强。之于内容,老实说,有些我看不懂。我想说,如果要学,就学他们的视觉表达能力吧。
记者:你怎么看待盟网这个网站?有哪些好的建议送给盟网和盟网的广大网友?
建云:总体来说,我觉得盟网做得不错,能把全国这么多内刊整合到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果要提意见,建议在视觉方面做些改善,可以参考一些大型门户网站的作法,给人留下“好看”的印象,访问量自然就上来了。
借此机会也希望各位网友,记得及时更新你在盟网上的文章,只有不断输入新的“血液”,网友才会感觉到,你与你的内刊依然存在。如果长时间不更新,你的粉丝可能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