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提问理由:自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苍桑年间,中国现代诗人群落的漂泊流浪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文艺术现象,《独立》从自己独立的角度,关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特殊人群——漂泊诗人,记录下他们的漂泊(流浪)过程中的现实生存与精神生存的真实印痕,以给中国现代诗歌史校证它的民间精神与底层精神,以及存入人文自由者们在某一时段的呼吸。
1、出生年月,地方?
答:1969农历四月,我出生于湖南宁乡县煤炭坝煤矿,但那个地方并不是我的原籍或故乡,只是我父亲当时的工作单位。按当时中国的惯例,我出生后应该跟着母亲的户口落户,我母亲当时是湖南武冈县双江公社正冲大队的一个农村社员,所以说,我的原籍应该是在武冈县双江公社某一山村,而非出生地宁乡的某一煤矿,所以,从我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漂泊。
2、离开原在地方原因,时间(年份)——指漂泊?
答: 我半岁多的时候,1969年冬,来自父亲原籍武冈县双江公社的两名干部,拿着公社革命委员会的证明,来到父亲当时工作的煤矿,宣布我父亲为现行反革命,必须回原籍武冈县双江公社某一山村,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和劳动改造。当时,母亲带着半岁的我在宁乡的那个煤矿度日,所以,那年冬天,我和母亲就随被打成反革命的父亲,回到了原籍武冈县双江公社某一山村,接下来,我在那儿度过了艰辛的童年,直到1978年夏天,我年满九岁后,再次随父亲离开那个山村,回到宁乡煤炭坝煤矿,在子弟小学读小学三年级。从此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从此之后,由小学至初中,由初中至高中,再至在湘潭读了五年大学,再至大学毕业后在耒阳参加工作,以及后来离开工作单位跑出来四处流浪,一直到现在,到我此刻坐在电脑前写这篇访问稿,差不多整整三十年,我再也没有返回过那一个武冈县的小山村,那个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3、你的漂泊简史(曾住过的城市、街道、门号、时间……?)。对这些城市的印象(描述、感受)?
答:在读大学的时候,由于厌学,我就一直想离开学校去社会上流浪,但我没有社会经验,又没有最起码的经济能力,这种愿望只好一直保持在梦想中。
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即1992年7月初,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当时我从湘潭送同样刚刚毕业的我的大学好友秦勇去岳阳城陵矶上船。那一天傍晚,把他送到船上后,我突然决定不顾一切,去秦的家乡四川忠县看看,顺便看看我一直梦想的长江三峡。
那大约是我最早的流浪生活,虽然那可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流浪。但那是我第一次去忠县,而这一事件对我后来的整个人生乃至诗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我后来从工作单位和家中出走,所选择去的地方正是忠县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因为在忠县有自从我选择流浪生活以来对我帮助最大的朋友秦勇;因为后来在忠县的生活,成了我写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忠县就没有我的诗歌写作。
4、对流浪、漂泊的感悟、体验及对个人的影响?(或:对命运与生命的理解?)
答:1993年7月,由于对工厂生活的强烈厌恶,我离开在湖南耒阳的参工作单位——湖南省白沙矿务局白沙机械厂,先是回到在宁乡的父母家中,在父母身边呆了约两个月,在这一年9月中旬,瞒着父母去了读大学时的母校湘潭矿业学院。这大约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流浪生活,这一段生活坚持了近四个月,一直到我弹尽粮绝告贷无门,且学校打算强制遣返我时,才不得不回到宁乡父母处。当时工作单位不知我去了何处,从耒阳派人到宁乡找我父母,我父母也不知我去了何处。后来,在母亲的陪同下我又回到工厂,在工厂中又硬着头皮呆了四个月,直到1994年的一个五月的早晨,突然从那个工厂出走,从此开始了延续至今的没有家园的漂泊生活。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十多年的东奔西走,让我知道,对我来说,漂泊是我与生俱来的命运,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是一种性格和人生经验的必然驱使。回顾多年前从工厂出走的那一天早晨,我觉得,十多年的漂泊或者流浪,给了我许多快乐和收获,也给了许多损害的痛苦,它们之间,互相交织互相补充。
5、你对自己的定位(精神与现实的)?
答:在精神层面上,从前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在我认为我是一个行尸走肉。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我一直是一个穷人,一个怀才不遇的边缘人,一个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任何资源的多余人。
6、你有一个结束漂泊的时间表吗?
答:没有,至少目前没有。虽然我很想停下来,过一种相对安静相对有条理的生活,但是,我既找不到可以寄身的家园 ,又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家,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作爱的女人(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去嫖娼的原因)。所以,从命运角度来看,我是一个天生的流浪汉,漂泊是我的职业。
7、你对当下漂泊同类有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思考?(可以不答)
答: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好几个,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个叫董帆的山东人,应该说,他也是一个诗人,因为从我十多年前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在写诗。我和他是在1995年秋天认识的,当时我在鲁院的作家班进修,他住在农民日报社附近的地下室旅馆,正处于一种漂泊状态,当年和他住在一起的一个叫魏尚河的正在学画的甘肃青年,后来也成了一名诗人。
1996和1997年,我在北京流浪的时候,董帆是与我交往最多的朋友之一,后来由于在北京无法生存,我不得不离开了北京,把漂泊的地点改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忠县,结果在忠县一呆就是多年,直到2004年春天,才离开忠县再一次回到北京。
那我为什么在那么多认识的人中,偏偏只提到董帆呢?这是因为他的确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此人在我离开北京后,在北京又混了近三年,大约在于2000年秋天,他忽发奇想,历时三个多月,一个人从成都步行到西藏拉萨。从此之后,他就一直漂泊在西藏的大地上,直到2006年9月,我从北京去到西藏时,他依然有滋有味地生活在西藏高原强烈的阳光下。
8、你认为诗人的另一个名子叫“漂泊”吗?诗歌在你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地位?
答:不这么认为,事实上真正处在“漂泊”状态的诗人只是一小部分。,虽然大多数诗人精神上处于“漂泊”状态,但那毕竟不同于肉体上的漂泊。至于下一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可以这么说,诗歌在我的精神世界中的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超过了其他一切精神方面的要求,比如说它超过对爱情和金钱以及社会地位的追求。
9、主要诗歌活动(写作情况、诗歌生活…)?
答:大学期间开始写作并发表诗歌;1995年5月在《芙蓉》发表长诗《混乱与挣扎》,同年10月,由《中国文学》(中文版)选载此诗第一章和第二章;1995年9月,入鲁迅文学院第十一期作家进修班进修;1997年5月,在《新生界》发表长诗《圆周》;1997年7月,获刘丽安诗歌奖,同年10月,被刘丽安的代理人宣布取消获奖资格;1998年,在《芙蓉》发表长诗《门外》:2003年1月,在《芙蓉》发表长诗《鹤》;2005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个人诗集《经过多年以后》;2006年5月和2007年12月,分别在清华大学和鲁迅文学院举办个人诗歌专题研讨会。
10、对70年代出生人的看法、想法,70年代(人、时代)对你的影响及印象?
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我很少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我来说,出生于哪一个年代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必须写出好诗。
11、影响你精神灵魂的人物、书籍…?
答:外国诗人拜伦,雪莱,约瑟夫。布罗茨基等;中国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
12、你的诗学思考方向?(没有可以不写)
答:“负诗歌”,或者诗歌对人类尤其对诗人 自己造成的负作用(即伤害)。
13、你的家园感觉(精神与现实的)?
答:我的家园感觉不能说没有,但并不强烈。我甚至认为,我是一个没有家园的人。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出的话,我以为,我的精神家园是汉语,或者是用汉语写出来的中国诗歌及其他中国文学;至于现实中的家园,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虽然这些年我一直在找;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忠县是我现实中的家园之一。
14、你目前的生活状况(个人、家庭…)?
答:末婚;无职业;无房子;无固定经济来源;无固定住所;无固定生活地点。偶而有朋友资助;为了生活,有时候去街上卖唱,或者卖朋友帮我出的个人诗集《经过多年以后》。
15、除以上问题外,你还想说些什么?(自由发挥)
答: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支持我发起的“负诗歌”运动。
2008年2月10日曾德旷于湖南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