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最南端县域城步和广西接壤,在两省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藏着漫山遍野的茶园。

城步最老茶园
这些天,城步南洞林场副场长唐承元的新发现引爆了林业界。邵阳最南端县域城步和广西接壤,在两省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藏着漫山遍野的茶园。这片茶园有说头,它可能是清朝苗族侗族先民的遗物,它的面积或许是邵阳第一,它产出的茶独一无二,居然是虫子的屎。
南洞林场拥有湖南第四、邵阳最大的森林面积,地处邵阳最南端,挨着广西的龙胜县。这个林场里,八成面积的森林树木自然生长,方圆几十里无人烟,是片原始的区域。林场所处的高度可谓邵阳屋脊,最高海拔逼近2000米,森林就在大山腰部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生长,就像给大山戴上了帽子,人称帽子林场。林场是家副科级单位,两百多员工守护着大山,大家知道山里有堪比黄金的金丝楠木,林中穿行岩羊、野猪。
到底谁栽下了这些茶树?

三叶海棠果实。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茶园一片一片地长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山里,总面积加起来估算有1100亩。1100亩是个啥概念?邵阳高人气的公园城南公园总面积161亩,茶园面积接近城南公园的7倍。这片茶园里长的茶叶树不一般,罕见到林业高级工程师、邵阳市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程师谢茂田都很少寻见它的踪迹。邵阳境内,恐怕只有城步生长。它叫三叶海棠,在植物学上和苹果是亲戚,是种长不高的灌木,年纪小的三叶海棠不过半米。
南洞林场深山里的三叶海棠树不一般,小的有3米高,最高的约6米,比肩两层楼房。为啥气候寒冷的高山区三叶海棠能长那么大?唐承元认为,那是因为它们活得实在太久了。他走访了山里的乡民,大家肯定地说,民国之后就没人再种过三叶海棠,这片林子很可能是清朝苗族和侗族先民们的种下的。
城步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居民爱三叶海棠这种茶叶,据说从明朝末年就开始种植,清朝时,这种茶声名鹊起,被乾隆皇帝看上,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开始贴上红纸进贡宫廷,持续到清末宣统年代。唐承元猜测,贡品可不是想送就送的,为了完成皇家的任务,先民们不得不悉心照料着这片深山里的茶园,皇朝覆灭,进贡成为历史,深山里的茶园逐渐被人遗忘。如果真是这样,这片茶园里的年长者有400岁,最年幼的茶树也过了百岁,是全湖南最古老的茶园。
不过,这种说法在林业界还有争论,也有人认为,这片茶园里没有太明显的人工痕迹,就是自然生长的林子。不管是不是人工栽培,可以肯定的是,茶树的年岁不小,都在百年以上。
虫子粪便泡的茶真那么好喝?
虫茶,山外的人或许没听过,就算到了城步,想喝到虫茶也靠碰运气,城步县林业局办公室负责人说,原料三叶海棠稀缺,虫茶产量已很少,市面难见。多次去城步,谢茂田只在20年前的1990年代尝过虫茶的味道,“口味重,味道完全不同于一般绿茶、红茶。”
三叶海棠,春天开白花,秋天长红果,苗族侗族先民们最爱的是它的嫩叶,春夏之交的四五月间,上山采下三叶海棠的嫩叶,稍加晾晒就能泡茶喝。叶片和龙井茶差不多大小,片片金黄,在玻璃杯中煞是好看。
三叶海棠嫩茶怎么变成了贡品虫茶?城步流传着各种传说,有的说农民起义军偶尔发现,也有人说粗心的苗家主妇办了好事。故事的经过大同小异,就是茶叶收多了,装进木桶,放入阁楼,被人淡忘,一两年后,茶叶消失,桶里剩下褐色或黑色的颗粒,油菜籽般大小。胆大者用这种黑乎乎的东西泡茶喝,茶汤呈现红黄色,好似上好红茶,味道竟比新鲜叶子强得多,虫茶就这么流传开来。人们发现,这种黑黢黢的颗粒是一种小虫子的粪便。茶叶放久了,长出了一种米黑虫,米黑虫吃光了茶叶,拉出了黑色粪便,一桶茶叶化作一桶虫屎。
虫屎泡的茶就这么稀里糊涂喝了三四百年。1996年,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老师文礼章用化学实验揭开谜团,并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科研论文。经检测,虫子吃了茶叶拉出的粪便没有毒,粪便里有多种氨基酸和茶多酚,它们都对人体有益,帮助防癌,降血压和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