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苑百花,一枝独秀
——漫谈武冈市文艺双月刊《都梁风》
张建安
武冈古称都梁,早在北魏时代,郦道元《水经注》中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的描写。可见,这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南方小城,它以风景奇秀、人文荟萃而著称。
丁亥伊始,武冈的文学同仁将他们精心打造的文艺双月刊《都梁风》一一寄赠予我。我收到这三期刊物,有如收到三束别致的鲜花,芳香四溢,让我欣喜!
看得出来,《都梁风》的编者们非常用心,这更增加了我对武冈这座文化古城的神往!
一、装帧考究,版式大方
看《都梁风》,首先就得从刊名题字看起,从封皮的摄影背景看起。
刊名“都梁风”三个字很有特色,作者在用笔上,强调中锋,保持含蓄,这增加了凝重之感,同时又吸取了简牍隶书的放达与率意,书写轻松,笔画丰富,笔致灵活,神采飞扬,表现出了一种顿挫、一种跌宕、一种雄建的气象,更多地展示了书家充盈的才情和潇洒的文人气质。
周晓红书记的题词亦耐人寻味,它写出了武冈人的勇于开拓、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都梁人的锐意进取的神韵,显得波澜壮阔、气势纵横!
连续三期《都梁风》的封面布景则是一幅幅精致的摄影作品——那古老的城墙藤蔓牵绕,那古朴的民居檐牙高啄,那古雅的门洞曲径通幽,无不显示武冈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
而且,编者在第一期刊物的每一篇文题之前还特用了篆刻体“都梁风”三个字。这副篆刻,称得上刀法秀美,呈现了古韵徐徐的金石气息。
插页中的摄影亦雅趣盎然,插页中的绘画亦富有生机。风景名胜,或庄重,或古雅,诗意而又古典;工笔花鸟,或悠闲,或淡泊,俊秀而又超脱。
纵览《都梁风》整体形貌,艺术气氛浓郁,人文意蕴沛然。版式清晰,错落有致,疏朗大方。无论是在小说作品的边款配以铭文、造像,还是其它各类文体作品的布排、穿插,都显得恰当、活泼、灵动,做到了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达到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提升。
二、栏目多样,内涵饱满
我们知道,现在的《都梁风》自原来的《武冈文艺》孕育、蜕变而来,它有如化蛹之蝶,更出新彩!
《都梁风》所展示的品种多样。它设置了“中篇走廊”、“短篇频道”、“美文天地”、“岁月如歌”、“今日武冈”、“网络连线”、“文艺人物”、“文艺评坛”、“传奇文学”、“成长校园”、“书画艺苑”等十多个栏目,既见传统武冈文脉的传承和延伸,又有当今武冈的纪实写真;既有人文历史特色,又有时代生活气息。尽可能地满足了各行业、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者还匠心独运地安排了“文学访谈”和“综艺人物”这样的不定期栏目,着力推荐本土文学名人,扩大作家作品的影响,同时也使刊物增加了一定的可读性。
《都梁风》的编者们在刊物品位的提升上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说实话,作为一个基层文联刊物,其稿源的水准本身是不可能很高的。可贵的是,他们能把选稿的视线伸展到境外,敢于向外面的名家、大家们约稿,特别是向武冈籍在外面工作和生活的作家们约稿,这就基本上保证了刊物每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同时,编者们也不忘扶植本土的文学新秀,发现新人,为未来的武冈文学事业储备人才,以保持武冈文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都梁风》内涵的饱满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编排上。
不难看出,《都梁风》几乎每期都有精品,其作者既有名家,也有新秀;既有原创精品,也有理论解读。
例如:
第一期小说作品中,张小牛的中篇小说《街上的阿强》是一篇写实主义佳作。作者以从容舒缓的笔致,写出了一个典型的“底层”人物的喜剧况味,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无限关怀。在同一期的散文栏目中,易庆国的《走近白马湖》和黄三畅的《农事吟》堪称佳作。《走近白马湖》虽为记事写景,但作者文笔内敛老辣,用沉潜干练的文字表达了对白马湖的由衷赞美!《农事吟》的作者摄取农忙生活的几个镜头,颇有明清水墨山水画的韵味,书写了农事生活的辛劳,流露作者出对农人的无限崇敬,语言细腻,幽默风趣!
第二期最抢眼的是张千山的文论《鲁之洛〈小城旧韵〉的文化意义》,编者将其置放卷首,足以体现出编者们对文章的激赏。作为武冈著名作家,鲁之洛创作《小城旧韵》,无疑是他那特别的人生乡愁的美好寄托。可以说,《小城旧韵》就是武冈这座城市的古典文化记忆。而张千山的文论则精准地论述了鲁著的深刻意蕴,挖掘了武冈的湖湘人文精神,呈示了武冈丰富的文化资源,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显示出评论家的超凡脱俗的才气!在同一期里,刘虔的《献给母亲故乡的回顾》和周宜地的《农民右派》,也是难得的佳作。前者是一个文化游子对生命故乡的深情眷恋,后者是一位文化思想者对我们国家过去所历经那场错误的反“右”运动的深刻反思!
第三期隆重推出了一组散文,《那一座大院》写得深沉厚重,具有沧桑感和历史感。夏晓山的《回忆我的启蒙老师肖惠君》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作者以虔诚之心,追思童年生活中的一段感人记忆,思慕和怀恋一位可亲可敬的人民女教师,高扬一种美好的人伦理想,余味悠长!刘新华的《父亲的印象》也是一篇感动人心的篇什,作者回忆的是父亲的慈祥、勤劳、机智和顽强,文章写出了人世间那种深切的人生悲悯——父亲“生之不易,死亦凄凉”。钟连城的通俗小说《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取材独特,是古老的湘西南旧时那种“狱吏、酷刑文化”的传奇重现,富有浓郁的悲壮色彩。肖友林的中篇小说《丝手帕》,是作者对自己过往人生历程中不平常经历的深情回望,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色彩。
其它精彩之处,恕不一一赘述。
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我希望《都梁风》以后还应该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严格选稿标准,并衷心地期待在我们湘西南有更多像《都梁风》这样的刊物问世。
祝愿《都梁风》越办越精彩!
2007年10月2日
于邵阳市李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