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接武冈市委市政府,制定措施发展渔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该项目通过育种基地+鱼苗培育基地+养殖户的新型乡村振兴产业模式,今年以来,武冈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对鱼苗投放实行奖补。为做好鱼类苗种繁育推广工作,武冈市玉屏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积极与武冈市委市政府对接,对鱼苗培育基地培育、稻-鱼综合种养基地、村集体精养山塘、养鱼农户+合作社购销等制定了奖补措施,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扶植稻渔种养和集体精养山塘养鱼,免费发放鱼苗。二是以养鱼发展村集体经济。2021年底,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每个村、社区确定2口集体宜养山塘作为精养山塘,山塘单口面积不少于3亩。目前全市共确定精养山塘600口,面积5600亩,累计免费发放鱼苗3120万尾,其中抗病草鱼1870万尾,鲢、鳙鱼312万尾、合方鲫638万尾,湘军鲤300万尾。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00万元以上,平均每村可增收4万元以上。三是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在发动村集体山塘养鱼的同时,还对发展稻鱼综合种养进行探索。今年年初,全市摸底核实100亩以上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面积5100亩,稻-鱼综合种养推广区约3万亩,重点覆盖全市10个乡镇(街道)28个示范基地。免费发放了喜两优超占、惠两优2号、甬优8802等三个中稻品种5300公斤,发放稻渔种养春片鱼苗23650公斤。
(二)党建引领,村企联建,打造美丽玉屏村。该项目牵头与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干部一同以党建带动村企联建,利用玉屏村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2022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一是发展渔业增收。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优势产业,采取“党组织+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由村集体统一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村集体利用土地与大户合作经营,流转土地500余亩,整修山塘6口、水域面积52亩,养殖翘嘴鲂、抗病草鱼,村集体增收15万余元。二是发展村企合作增收。发展特色种植业,2021年利用省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重点项目资金50万元,与武冈金福元有限公司合作,发动村民种植大豆、辣椒,为武冈金福元有限公司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在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村集体每年可增收5万元。三是光伏发电增收。村集体自建60KW光伏发电基站建设项目,每年稳定收入4万元以上。四是资源开发增收。出租村集体林地1870亩发展林下经济,村集体每年增收6万元。
(三)发挥侨界独特资源优势,助力武冈乡村振兴。一是充分发挥新侨凝聚力。刘少军院士是湖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委专家,刘少军院士团队有博士学历的归国留学生多名。刘少军院士将团队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搞科研,同心同力谋发展,为我国水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刘少军院士团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南光召科技奖、大北农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27项;撰写了《鱼类远缘杂交》和《Fish Distant Hybridization》专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enome Research、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二是基层侨联服务侨企。武冈市侨联多次走访调研武冈市玉屏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与刘少军院士团队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为该项目联系解决了用地、用水、鱼苗销售等问题,为院士团队解决生活便利性问题。今年7月,武冈市侨联联系邵阳市侨联到该项目进行调研,大力推介该项目优质鱼苗,拓宽鱼苗销售渠道。三是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该项目利用刘少军院士团队独特的高科技资源优势,发挥项目所在地的水资源优势,成立至今年6月30日,孵化优质鱼苗共计1.02亿尾。项目正常运行后,每年可供应优质淡水鱼苗8亿尾以上,5年内渔业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将带动武冈市18个乡镇(街道)300个村进行稻鱼综合种养和山塘精养等生态养殖,可逐步建成上千余个新型渔业养殖大户,带动上万余养殖户增收,成为武冈市乡村振兴的重点支柱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样板示范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进而优化武冈农业产业结构,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