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湘西南的黄梅戏”:武冈丝弦《湖南日报》

​“湘西南的黄梅戏”:武冈丝弦《湖南日报》

林日新 2024-05-10 09:46

“湘西南的黄梅戏”:武冈丝弦


d8136553a2208df5120d5f5fcda63bd2_res15_attpic_brief.jpg
武冈丝弦演出现场。付勇曾艺摄


  林日新

  “丝丝柳,对对蝶,古城双宿旧时燕。千年武冈多胜迹,唱做丝弦代代传……”很多年前,我在武冈城第一次听到《武冈是个好地方》时,我有点惊讶:这是武冈丝弦的名曲,怎么带有浓厚的江浙吴音软语遗风呢?莫不是借用黄梅戏的曲调?武冈地处楚南丘陵,湘西南地区,应当是楚言楚语楚风呀。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先从武冈丝弦的起源查起。据《武冈州志》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被封为珉王,后迁至武冈。珉王骄侈风流,好声色犬马,喜丝竹小曲。迁徙武冈时,携带了一批杂剧艺人和女乐歌妓,后又派人到苏杭一带广采女乐歌伶,以至武冈城中“歌舞百戏,通宵达旦”。从此,江浙吴音软语传遍小皇城武冈。后来,女乐歌伶流落民间,献艺于茶馆酒肆里。当时的武冈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文化较发达,兼百艺云集,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和说唱形式竞相媲美,外来的这些小曲与武冈当地的音乐融合,渐使丝弦小调自成一体,遂成武冈丝弦的雏形。后经清代民间数十代艺人的传承,不断发展形成了武冈丝弦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与祁剧、花鼓戏、阳戏并存的一大剧种。武冈丝弦优美、婉转,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都充满地方特色,赢得美誉。

  清末民国之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广为流传。有钱人家寿诞婚姻喜庆,商家为招引客商,往往有邀请丝弦班子的习惯。丝弦弹唱者、琵琶能手李振华还常在宝庆、隆回一带传教丝弦。20世纪20年代初,丝弦艺人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武冈“丝弦结社”。1953年,武冈县文化馆组建了武冈丝弦演出队,对传统的丝弦曲目和节目进行加工改造或重新创作,《双下山》《秋江赶船》等传统曲目得以搬上舞台。

  近20年以来,武冈丝弦也与全国地方戏曲小剧种一样,遭遇着人才流失、青黄不接、创新受阻的问题。为此,武冈市重视文化宣传保护力度,先后指导举办了“武冈丝弦大家唱”比赛、优秀武冈丝弦作品征集等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植人才,让武冈丝弦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播传统文化。2010年,武冈丝弦作品《抢村官》获湖南省曲艺大赛银奖。2011年,武冈丝弦成功申报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邵阳文库·武冈丝弦》出版,洋洋30多万字,对武冈丝弦的起源、发展和创作的历史、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探究、搜集、归纳和整理。2021年11月,武冈丝弦弹唱节目《萝卜眼里长铜钱》参加第七届湖南艺术节并荣获大奖。

  随着武冈丝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参与到这种民间音乐的传唱和变革中来,真可谓: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民间学唱蔚然成风。武冈丝弦已逐渐形成一种民间的、活态的传承模式,这种被誉为“湘西南的黄梅戏”的民族传统音乐之花,正以其独特魅力薪火相传。

4f79301d6b75d31b1735889300ce1014_2024051009_brief.jpg


阅读 743 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