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龙伏寺学校
文/周光稳
武冈市邓家铺龙伏寺学校,包括原龙伏寺完小与改名后的石龙完小,以及1969年在此原址上新建立的邓家铺中学(1969—2009年)。
邓家铺石龙完小地处武冈市东北部,地理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如画,交通便利,办学条件优越,人杰地灵,办学效果显著,是办学的好地方,原来是武冈东边区的文化中心、教育重地。
石龙完小,她的前身是邓家铺龙伏寺完小,创建于1910年,1969年在龙伏寺完小的原址上创建了邓家铺人民公社中学(简称邓中),龙伏寺完小搬至右边的山坡上,把她更名为石龙完小,石龙完小上世纪七十年代至1984年时,是邓家铺区的重点小学,因1984年时各公社建立了一所中心小学,区重点小学才被撤销。2007年又搬回原址,与邓中合并在一块。两年后的2009年邓中消失,石龙小学独自雄居在龙伏寺这块教育的风水宝地上。
无论是先前的龙伏寺完小,还是改名后的石龙完小,一百多年来,教学效果斐然,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镇全区的前列。就是只生存整整四十年的邓中,也有近三十年的辉煌历史,曾经是武冈市最好的农村初中学校,学生人数最多一千多人。兴盛时,米山乡、双桥乡许多学子慕名而来,在这里求学三年,并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专或武冈一、二中,后来十来年就不这样了,管理松弛,教育质量急剧下滑,突然轰的一声,来不及说声再见,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是当时武冈最先消失的初中学校之一。她的消失,人们深感愕然,除了叹息还是叹息,谁是加速邓中消失的推手。人们自然明白,谁之过,在此不多加评议。
石龙学校已办学110多年了,如追溯在这里兴办的龙伏寺书院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龙伏书院兴办于明代万历年间(1563-1620年),原龙伏寺幸存的石墩上有记载,详见张明扬所著《龙伏书院》一文。
龙伏寺完小自开办以来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方圆几十里的乡下学子来这里求学,他们一般来这里上高小(五、六年级),读寄宿。学校开办以来很兴盛,名扬百里,一百多年来,学校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了成千上万各种人才,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早期有钟英(正军级),现新宁丰田人,县长刘道勇、孙治国等,近期有外交家周平剑,原驻肯尼亚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人类居住区规划署和环保署两署中国代表,现任外交学会副会长。教育家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专门研究会常务理事,著名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原全国十三届人大代表。厅级干部杜正艾;正处级干部张明扬、伍柄勋、肖密植、罗文星、姚伦发、姚宏图等,还有诸多的大学教授,如肖红波、周永红、周小莹、伍红军、肖小春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数不胜数,他们曾经在这里求过学,龙伏学校办学硕果累累,武冈境内其他农村学校难以与其比论。
近五六年来,在杜建湘校长的带领下,石龙小学质量有了新的跨越,持续勇夺全镇第一。
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好一门课,一个好班主任可以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好校长可以办好一所学校。学校质量的好差攸关学校的兴盛与衰亡,龙伏寺曾经的辉煌,一代又一代为师者的辛勤付出,持续的兴盛是一个铁的事实,我出生于斯,工作于斯,我深深地眷恋着她,只希望石龙学校的明天会更好。
附:
1.1969年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村教育,每个大队(村)兴办了一所小学,每个公社(乡)兴办了一所初中,邓家铺公社兴办了邓家铺人民公社中学(邓中)和黄塘中学两所初中。
2.上世纪七十年代邓中开办了带帽的高中班,石龙完小杨龙完小也开办了带帽的初中班,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办学创历史新高,1980年时带帽的初中班、高中班被撤销。
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武冈五中创办了高中部,是继武冈一中、武冈二中后的第三所创办有高中的我市第三所完全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区都开办了一所高中学校,农村增加了六所高中,含早已创办高中的武冈五中共有七所农村高中,实现了一区一所高中(七区七所高中学校)。
2025年9月12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俗素者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