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武冈记忆之三牌路四牌路

武冈记忆之三牌路四牌路

原创 大海34 2024-02-28 01:32 1
人网网友点评:三牌路,四牌路有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风景。在前进的历史中,青石板变成水泥地,水泥地又变成青石块。林立的商店变换着面孔,你方唱罢我登场。唯一不变的是武冈人对三牌路四牌路的情结,如同一道美味,在心里泛起久久的回味。

IMG_20240227_143636.jpg

三牌路,四牌路是南正街的两个路段,虽然南正街早已更名为都梁路,但城里的老人们还是习惯地说着去三牌路去,去四牌路去,没有人说去南正街去的,更没有人说去都梁路去的。

在城里的老人们的习惯里,三牌路四牌路就是南正街,但又不全部包括南正街,而是南正街的二个街口。

一个是南正街往北与伞铺街相连的街口,伞铺街与石牌坊现在命名为四牌路,南正街从两者间穿过,形成了一个十字街头,只要过了这个十字路口,就不叫四牌路了,城里人会说去上山桥,去老南门口。

另一个是南正街往南与西直街相连的街口,过了这个街口,人们会说去南门口去,去许南桥去。

至于三牌路四牌路的具体分界线在哪里,谁也弄不清楚,也不想去弄清楚。城里人之所以钟情那二个街口,是因为那二个地方就是二个菜市场。

昔时,在四牌路街口,每到清晨,便有许多人在卖菜买菜。卖的大多是时令蔬菜,土产品。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卖石膏豆腐的汉子,个子不高,秃了顶,挑了担豆腐摆在路口,人们排着队买他的石膏豆腐。

一担石膏豆腐,一头三屉,共六屉,很快就卖完了。

三牌路街口卖菜的也很多,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腊碎鱼,有条霸公,麻俐婆,蓝鱼条子,种类很多,任人挑选。

几十年过去了,三牌路,四牌路街口的菜卖到现在,菜比以前更丰盛了。只是那个卖石膏豆腐的早已不见了,麻俐婆,条霸公也绝迹了,那些无农药残余的蔬菜再也吃不到了。

再就是后来市容整治,禁止在四牌路街口和三排路街口卖菜。卖菜的只好打游击,你来了,他撤退,你走了,他回来。那两道卖菜买菜的风景永不消失。

IMG_20240227_143918.jpg

以我个人的观点,整个南正街就是三牌路四牌路的组合,如果给三牌路和四牌路分界的话,那就是以五显巷为界,出了五显巷,往右就是四牌路,直至上山桥。往左就是三牌路,直至薰和门。

四牌路有个很有名气的新华书店,我爱书,在那里不断地寻找精神粮食,买了很多书。几乎是只要上街,就要进书店。如今书店消失了,代之的是大药房。

有一个大百货公司,国营的。里面的营业员很神气,高高在上地俯视买东西的顾客。

两家日杂品公司,卖的是锅,碗,玻璃,棉被棉花等。

还有一家国营理发店。我小时候大多在那里理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理了一个姿式头,头上的发尖尖地垂向额头,一晃头,额上的头发顺势飘逸,刹是气派。

理发店里有一师傅,很是健谈,语言幽默,很笑人。我喜欢他给我理发,总是候了他的位置。感受他从头到尾的谈笑风生和笑谈中的娴熟技艺,很是迷人。

理发店的隔壁,是照相社,紧邻着上山桥。那时,照上一张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我在那里照了几次相,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一九六九年春节,与发小家狗照的,那是我的第一张相片。第二次是一九七0年春节期间,与哥哥照的,他从部队回家探亲,我穿上他的军毛皮大衣,戴上军帽,照了一张当时最流行的军人照。

四牌路上的服装社每到年前,是裁缝师傅最忙的时候,许多人凭着布票买来布,赶着往服装社做衣服,为的是在新年有一件新衣穿。


IMG_20240227_143819.jpg


三牌路有个电影院,原来叫中苏友好电影院。卖票的地方正在路旁,门口挂了牌,上面粉笔书写放什么电影及时间安排。还有一张大广告,将一个月的电影片子预报出来。

电影院要进去几十米,远远看去,电影院的门面像一块碑,十余米高,中苏友好电影院几个大字从上至下镶嵌在高高的米黄色碑上。

1962年,记不清是哪月哪天了,父亲带我看了一场电影,那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片名叫《三勘蝴蝶梦》,看不懂里面的内容,只觉得凄凄怨怨,婉转哀伤。

看电影上了隐,又没钱买票,有时跟着人家混了进去,有时待到电影要放完,门开了进去看几分钟的尾戏。

三牌路上也有个大的百货公司,饮食和副食店很多,跃进马路正对面的是一家饺面店,那时,光头饺是很受欢迎的,一角钱一碗。三相面三相饺二角钱一碗,吃的人很少。

三牌路街口的一家小吃店,卖包子馍馍油条甜酒。甜酒五分钱一碗,父亲带我去了一次,将随身带的一个鸡蛋敲入碗中,让师付将滚烫的甜酒倒入,再快速搅拌,一碗鸡蛋甜酒汤便成了,喝上一口,美味极了。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去副食店买盐买煤油。一次买盐时,人很多,眼看盐快卖完了,心急时顾不了那么多,硬是拼力地挤到前面去,险险地将盐买到手。

春节前,去副食店买盐糖,营业员会用一张纸将糖包成棱角状,再铺上红纸,用线扎起来。春节到了,父亲就提着糖包带着我去给亲戚拜年。

最神气的是副食店里卖肉的师傅,人称屠户师傅一把刀。虽是凭票供应,但权在师傅手中,他是看人去的,有关系的给你一刀屁头肉,没关系的给你一刀槽头肉。刀把子在别人的手里,你是无可奈何的。

IMG_20231117_125726.jpg

一九六一年至六三年,经济放开,三牌路四牌路上摆了很多摊子,做生意的人很多。有理发的,卖卤豆腐的,卖各种粑粑的,弹棉花的,卖百货日用品的。挑箩啪担,推车行走的穿梭其间,加上临街众多的商浦及路两旁的各类摊子,热闹极了。

六二年,我父亲从砖瓦厂出来,先在四牌路卖了几个月的胡萝卜粑粑,后来在四牌路摆了一个铁货摊,买门挂,鱼扎扎,菜刀饭瓢之类的铁货。那时,是我家经济最宽松的时候。父亲装钱的铁盒里装了很多钱,一次我和姐姐偷偷打开铁盒,拿出一角钱,买了瓜子花生,晚上在被窝里吃到半夜。

可惜好景不长,父亲做了一年多生意,上面便禁止了。国营的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日杂公司,供销公司,百货公司和集体的服装社,笔墨社,照相社纷纷成立。先后在三牌路四牌路修建了许多营业大楼,门面的墙体都是用水泥洗砂装饰,格成方块形,很有气派。后来,又在门面的上方用三灰泥镶嵌上条条时代标语,用漆将字刷得鲜红,很是醒目。

新华书店是那个时期兴建的,上镶嵌着伟人手书的新华书店四个字。

供销合作总社也是那个时期修建的,是当时古城的最高建筑,有三层,立在四排路的东面,成为古城的地标建筑。

随着这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建成,一间间民房被拆毁,三牌路四牌路两旁的古建筑不再存在,前店后家,前店后厂的工商模式永远消失了。新建的楼房都向内退进约五米,这样,三牌路四牌路都比以前宽了近十米,路更宽阔了,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后来,三牌路四牌路的青石板也被掀了,代之水泥路面,一条古街就这样成为历史。

三牌路,四牌路有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风景。在前进的历史中,青石板变成水泥地,水泥地又变成青石块。林立的商店变换着面孔,你方唱罢我登场。唯一不变的是武冈人对三牌路四牌路的情结,如同一道美味,在心里泛起久久的回味。


IMG_20240227_143424.jpg

文图/大海


阅读 700 4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黄高远

学生时代,武冈三牌路,那些美妙的回忆,都还有吗?

32月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