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谢宗玉散文的魅力

谢宗玉散文的魅力

鲁之洛 2009-07-28 10:01 4

——读《田垅上的婴儿》和《村庄在南方之南》两部散文集感


鲁之洛


新世纪之初,生气勃勃从湖南走来一个年轻散文新人——谢宗玉。当他的散文《雨中村庄》(十一篇)在二00一年《天涯》第二期发出后,立即迎来热烈的好评,郑州的《散文选刊》分两期全文转载,称他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园地出现的散文新家”。


随之而来的,是谢宗玉散文创作的大爆发。那勃勃的势头,恰如瑶山喷涌的山泉;那汩汩喷出的晶莹水珠,神奇地化成铿锵的文字,汇成一篇篇精致的美文。就在二000下半年至二00四这短短三年多时间里,谢宗玉就在《天涯》、《大家》、《人民文学》、《散文》、《中国作家》、《美文》、《都市美文》、《芙蓉》、《莽原》、《红岩》、《百花洲》等刊物发表散文专辑、散文系列、单篇,计一百五十余篇。其中除《愚生佯狂说屈原》、《对基因走向的几点揣拟》、《谢宗玉读书笔记》等外,都是抒写湘南偏远瑶村情事。这大量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分别收在他新近出版的两个散文集中(《田垅上的婴儿》,北京现代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村庄在南方之南》,天津百花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其写作之勤,产品之丰,令人羡叹。


谢宗玉自小钟情写作,上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但志趣全在小说。他的闯入散文天地,既非兴趣所使,又非志意所向,表面看来,纯属偶然。然稍加深探,却是十分必然。谢宗玉生在湘南瑶村,长在湘南瑶村,对瑶村的人情、习俗,风物、生灵,山林、走兽,溪河、鱼虾,以及艰难、疾苦,欢乐、幸福等等,都烂熟于心,浑成家珍。而散文,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强调真,最强调心灵倾诉,最强调个性自由的。谢宗玉透彻心灵的瑶村生活,为他写散文做了厚实而丰富的生活准备。谢宗玉几年来孜孜于小说的写作,又为他写散文做了扎实的文学准备。可见谢宗玉与生俱来地从内心到素质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散文体。他确实蕴藏着散文富矿,且是成熟透了的散文富矿。这就是谢宗玉散文喷发期之所以出现的必然。


谢宗玉的出现,给我们颇为熙攘,但却板滞、因徇的散文天地,吹来了阵阵薰风。最敏锐感受到这个风源,并果决助其吹遍整个散文天地的是《天涯》主编蒋子丹。是她,决定给一个年未而立的年轻新人开辟“散文专辑”的,且约请散文园地耕耘有素的史铁生、张炜、迟子建等给以评点。这做法已不寻常。而更不寻常的,是随之而来众多期刊争先恐后集束式刊出谢宗玉的散文,什么“系列”、“专辑”等等。三年中,这类集束式的发表,就有二十多次。这种殊荣,恐怕在众多散文名家的写作生涯中,都是不曾有过的。为什么篇幅极其宝贵的期刊们,对谢宗玉的散文倾注如此巨大的热情?如此慷慨地为这无名年轻人提供篇幅?简单地说,那是谢宗玉的散文独特魅力的所系。


究竟谢宗玉在他的散文中写了些什么呢?是国家兴亡之天下大事?还是美女、英雄的风流韵事?……都没有。他的那一百多篇篇幅不长的抒写农村情事的文字,写的都是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耕耘收获、风霜雨雪、灾难死亡、亲情之幸、苦中之乐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凡事、小事。可这些凡事、小事,一当成了他谢宗玉的文字,就变得熠熠生辉,极不平常了。对这,评家们都有各富个性的表述:




史铁生看得高远: 谢宗玉的散文好在,是把一条朴素的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


张 炜说得更实在: (谢宗玉)的感想与记录是独一份的,别人无法重复。这一切,与街市上风行的花花绿绿的纸片真是界线分明。


迟子建如是赞扬: 谢宗玉的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即在于情感表达上倾向于朴素。


蒋子丹感受深沉: 读谢宗玉的散文,有一种苍凉……他的苍凉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从笔端汩汩地渗出,并不想惊动谁,可偏就如此震撼了我们……


张立国的话很质朴: 谢宗玉的散文好就好在未受流行散文模式的影响,任自己的性情随意而写,反而让人读了以后觉得眼前一亮,“满目新鲜”。


许 晖则说: 谢宗玉的散文全部都是由细节编织起来的,像一张细节的大网。




这些评语虽是各说各话,但中肯,有见地,其切合谢宗玉散文的特点却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就是说谢宗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真实、朴素、新鲜,有一种读者长久不曾感受到的散文美,是迥异于时下散文的“真散文”。他的出现,为新世纪散文天地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然而,这毕竟是读谢宗玉部分篇章后的感受,还不是整体上对谢宗玉散文的评估。他们中也有更深远地看到谢宗玉散文的意义的,如史铁生的“把一条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的表述,如蒋子丹的“在文字里包容了一种超然物外让人羡慕的大气”的评语,都是深刻的,都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谢宗玉给我们的散文天地带来了至关重要的什么。只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将这种敏锐的感觉整理成浅显明白的语言,作出总体评估。现在,谢宗玉将他的百余篇农村散文,分成《田垅上的婴儿》、《村庄在南方之南》两个集子出版了,是该对它们作总体评估的时候了。


决定作家存在价值唯一的是作家自己的作品。一个作家有否贡献,或贡献大小,是由他的作品决定的。谢宗玉百几十篇农村散文,看似庞杂,其实按他自己的归纳,也就是“村庄生灵”、“村庄植物”、“雨中村庄”、“丽日下的村庄”、“四季农事”、“巫韵飘荡的大地”、“莫名的仇恨”、“田垅上的婴儿”、“人生感怀”、“在往事中成长”、“死亡追问”、“故乡飘雪”、“那时过年”等十多个系列。这些农村日常琐细事物,在作者平静舒缓的白描下,竟然撼动了我的心,让我无法间断地读下去,直到读罢最后一个字。的确,我是被他用细节编成的一张大网网住了,连心尖尖都被吊在那些迷人的网丝上了。当读到那许许多多水灵灵、活鲜鲜、最具象、最真切、最具打动人心、启动读者的想象力的描写时。我常常禁不住停了下来,坠入久久的沉思。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才具,能使作者对生活中那些细微、那些转瞬即逝的行事、场景、自然景象,作如此准确、生动、逼真的描绘?在这时,我眼前会出现一个身影:一个农家少年瞪着一双亮亮的大眼睛痴呆而迷茫地面对万花筒似的大千世界入神凝思的身影。尽管我还不曾见过谢宗玉,甚至连他的照片都不曾见过,根本不知道他的眼睛是大还是小,但我还是确认那少年是谢宗玉无疑。谢宗玉就该是这么自小无师自通地专著观察、体验、感受眼前这些既常见又新奇的纷繁景象,并将它们铭刻于心,深藏于记忆仓库。所以他掏出来的不只是琐屑的情事,而是生动的具象。风吹着是什么模样?雨下着是什么模样?虫鸟飞着又是什么模样?……午间的阳光是怎样的?从天窗中射下来的阳光是怎样的?照进窑洞里的阳光又是怎样的?……所以,这些易见却难把握,说是具体却颇抽象的景象,便能十分神奇地活生生地再现在谢宗玉的笔下。这才是文学呀!真文学,就是这样的。


无论叙事状物,笔端饱蘸情愫,是谢宗玉农村散文的一大特色。蒋子丹概括得比较好:“父亲的老态,祖先的坟茔,母亲的背影和夜雨孤灯之下提心吊胆的少年,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去处,就是在泥石流中不管年迈的老娘只顾自己逃命的二狗,因为乱伦只得与心爱的姑娘双双殉情的堂兄等等仅是一带而过的人物身上,也倾注了作者掩藏在轻浅笔触下的关念与感怀。”这种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感情要素,却又是目下许多高悬文学旗号的作品所缺少或忽略的。在“情感”二字上,任何作秀或强装都是没有力量的。谢宗玉生在瑶村,长在瑶村。他在那里经历过彻骨的苦难、悲愁、欢乐和幸福。他最初的人生体验,包括生的憧憬,死的恐惧,都是在这个贫困、美丽、传统、巫韵飘荡的瑶村里经历的。他对瑶村的爱恋、隐怨情感,都是浸渗在血管里,深烙在心灵上的。用谢宗玉自己的话说,是“我感觉我的血和泪都在农村耗干了”(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自序》)。如此深切之感之情,流诸笔端,其震撼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语言独特且富表现力,也是谢宗玉农村散文的魅力所在。谢宗玉的语言,朴素而多姿,平白而富立体感。他曾对目下散文语言偏于华丽表示厌恶。他说:“我感觉现在很多年轻的散文家多是以争奇斗艳而取胜的,非常简朴的道理,非常简朴的情感,他们非得要把语言颠来倒去,弄得云遮雾罩,让人半懂不懂的,才甘心。让我心里时常就冒出这么一句话:语言有倒悬之苦,文字有累卵之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谢宗玉对不好语言现象的批评,目的在于自己要努力创造一种好的语言。


有人说谢宗玉文中多白描,这是事实。但细嚼其文,就会发觉那白描并非一般工笔的描摹,而是雕刻的凸现。其效果就是谢宗玉平白却极富动感,极富想象力,极能状物传情的语言造成的。谢宗玉有这样的本领:能将十分抽象、难于捉摸的事物,写得情神兼备。


有什么比光、比风更虚缈?可谢宗玉偏写风中之光:

……风轻轻重重、东一丛、西一丛走过无垠的绿野,像是一张张虚


网在掠捞禾尖上的碎光,但碎光如灵巧的鱼儿,风来即隐,只剩下


一片水域般的虚影。


还有:


……那些日子,我们连走路也不规矩,而是蹦着跳着,在摇曳的村


庄上,在翻腾的绿浪里,在闪烁的银光中,穿行。把自己想像成任


何一种快乐之物,迎着风尖嚎,风扯碎我们的嚎声撒在绿浪银光中,


我们的快乐就播种在村庄里的角角落落了。


虚的变实了,那光那风,具体得可感可见可以触摸了。这就是谢宗玉语言的表现力。


动感和借喻,也是谢宗玉语言的一大特色。


……风如一头野兽,在禾坪里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已经蜷伏的雪花,


像受惊的小物,又蹿飞起来,四散惊逃。风捕不到它们,就在禾坪里


追逐,整个禾坪的雪花就全舞起来了。


传神的比喻,在谢宗玉的语言中,可说是比比皆是。如:“稚嫩的笑声像冰渣渣一样又脆又亮”(《失落的那片雪花》);“没有父母在家的日子,我和小妹活得像枯叶下的两只秋蝉。”(《受伤》);“火焰在宽大的火洞里呼啸着舔进幽黑的窑口,就像舔进了父子俩寒冷已久的胸膛。”(《什么是家》);“什么东西一到冰上,就像长了飞毛腿似的,刷地一声就从池塘这头滑到了那头,简直比天空里的一只疾鸟还快。”(〈什物滑过冰面〉)


用朴实、灵动、很具立体感的语言,抒深藏心底之真情,状独特感观之细节,这样喷流出来的作品,自然是独特的,是不可多见的,是无法雷同的“这一个”,是真正的“文学”。这正是谢宗玉农村散文之大不一般处。


娓娓地叙谈细事,不带任何功利,不具惯常教谕面孔,纯然脱俗的“写自己真性情”。这是初读一事一物篇章的印象。及至读完谢宗玉《田垅上的婴儿》和《村庄在南方之南》两个集子之后,心得又大不一般了。那众多抒写一事一物的篇章,汇于一起,产生着强烈的共鸣。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琐屑细微的事物,那些清淡牧歌式的小曲,在我的感观中,都有了新意义,都不是等闲事,给我一种沉甸甸的精神受益。


我们是有必要对枝枝叶叶组合起来的大树作粗略审视的:


很显然:种、耕、耘、割、灌、砍柴、拾粪,是农耕生活应有之义;雨、晴、风、霜、雪,是农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山、林、河、溪,虫、鸟、兽、禽,是农耕者赖以依存的伙伴。……这些都是偏远湘南瑶村的自然景观。生活在这个自然环境中的作者我,和他的家人——父、母、小妹,以及他的朋友三青、四猛、春生、天美、萌花……以及本家或外家的同辈、长辈,等等。不论其老少、强弱,都是靠耕种求生存。他们的求生道路是那样的不寻常,是那样的险象丛生。他们要抗击或来自自然,或来自意外的各种灾难,苦痛,以千难万苦,方能获得最低的起码温饱。……


严冬的一盆火,是父亲和八岁的“我”,起三更进山,不惜满身挂伤,被烟熏火燎到几乎要窒息的程度,才弄回的;为着不误农时,让田里多收三、五斗,年轻的母亲不得不忍痛把婴儿带到烈日下的田垅上,让孩子遭受牛虻、蚂蚁的围攻;水,对于盛夏的禾苗,如同甘霖,为了水,父亲彻夜守在水渠边,还要冒与邻村发生争水殴斗之险;在家徒四壁的极度困顿下,父亲为换回盐巴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竟铤而走险,雨天深夜进山偷竹,那是极危险的,被护林人抓住会打死,逃跑不小心坠岩会摔死,遇到猛兽长蛇会咬死;村庄是个群体,而谋生求生的耕耘又属各个个人,亲情友情既温暖,利害相左又会为一点小事记仇,这样便构成了既容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为着抚慰苦难的心灵,唤起对未来迷蒙的憧憬,没奈何地寄希望于“精神胜利”——追忆远逝且未必存在的先人荣耀;将辛勤劳作的意义,简约地归结为“延续生命”,而且重在“后裔的生命”——传宗接代,反将个人生命,置于无关紧要处,稍遇周折即轻生,去为本应死亡的道德观念去死,竟成常事……


这就是瑶村——谢宗玉笔下那个活生生的瑶村。这也是农耕社会的缩影,谢宗玉笔下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全景式的农耕社会的缩影。


如果说,“大散文”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谢宗玉的以小见大的农村散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散文”。它“形”小而“神”不小。它落笔于农村的一枝一叶,够微观的了;实则十分的“大”,着眼于农村的深根伟干。还是谢宗玉说得好:“散文最后的高下,要看一个人见识的高下,和灵魂的高下。见识高的人,无论写多微细的事情,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大气蕴含其中。灵魂高的人,无论写多卑下的事情,都能显出标高的一面来。”(谢宗玉信中语)正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以小见大,该是这么见出来的吧。像兰州拉面那样硬将一小它面抻得特长;像肥皂泡沫那样硬将一小滴扩展得无限大。那都是虚幻不实的。凭一事一物,没有切心的体验和感观,无论作者如何声嘶力竭地张扬,无论作者如何上下古今的掉书袋,都是“大”不起来的,也难成其为“文学”。那样的作品,留给读者的,只会是茫然的抽象,和装腔作势的恶感。


而谢宗玉的《田垅上的婴儿》和《村庄在南方之南》,给我们的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触良深的鲜活瑶村景象。尽管作者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他写的是何年何月的瑶村?也极少作理性的阐述。他笔下流淌的纯然是感性,是水灵灵、活脱脱的具体事物。让你一接触就如同亲历,且过目难忘。待掩卷后,无法不去捉摸,不去沉思。从那些细节的描写,我推测那一定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瑶村。我惊讶的是:为什么在见到农民为生存奋力于土地的同时,中国传统的生活观、道德观、国家观,仍那么深地烙在他们劳作、过日子的心灵中?为什么感受不到瑶山之外热火朝天的现代建设声浪。甚而至于连土地承包之前长年的集体化,和多年各种频繁宣传教育运动都少见有渗入农民心灵的影子。占据农民精神世界之中的,仍然更多的是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可见,在物质匮乏条件下,新的精神影响力是何等微薄!


这是一种唤醒: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严重的问题是改造农村啊!这种唤醒不是简单的下一次农村,或是听某位首长的报告,或是读某本反映农村生活的报告文学就可以得到的。因为那只是一种浅入浅出,是难于触及生活底蕴的。可知文学的力量是无从替代的。政治家的责任在于改造社会,作家的责任在于表现社会。作家将社会的方方面面生动而形象地凸现出来,让人们实实在在地去认识社会。并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得到感悟,获得教益吧!


阅读 9507
分享到: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兵子驼

再来顶一下作家的文章..............

2315年前

兵子驼

我睡在地板上,欣赏散文的魅力。

816年前

青松

魅力四射啊!!!

516年前

青松

坐沙发!!!

716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