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文/周光稳
从小学到高中,有许多老师任教过我们的课,但让自己最难忘的老师小学有谭太斌、李彪、姚亚宇、陈开凡这几位老师,中学阶段有宁桐魁、周保池、覃松桂、周启潜、黄渊慕五位老师。
谭太斌老师
谭老师教过我们四年级语文,并任我们的班主任。他只教过我们一年书,却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六十多年过去了,情牵梦绕,无法释怀,时而回想起我们小时候的他,他个子不高、个体也不大,我们很敬畏他。
谭老师治教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也很关心,他是个工作狂,是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是自己的榜样。那时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日,星期天很少回新宁丰田老家,坚持在校工作,守护着校园,星期天只好自己做饭吃,有人问他,他常说:“回家路途远,回家一趟需要耗费一天时间,在家只有半天时间,不合算,在校还可以多做些教学上的事情。”一心一意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钻研教材,每期都会写下许多读书笔记、备课认真、课前准备充分,上课前几分钟就守候在教室门口。(那时每节课45分钟,下课15分钟),心怕耽误一分钟的教课时间,同学们看到老师能这样做,同学们跟他一样,无声胜有声,我们班有了一个好习惯,从没有人迟到、旷课。课堂中谭老师轻松自如驾驭好教材,从不乱放冲天炮,有的放矢。让学生听懂每一滴知识,掌握好所学知识。还有语文的多种作业都能得到他的精心批改,常会有他写上的批语:好、优、字迹工整、作业整洁,努力把作业写好、加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批语,一一呈现在学生作业本上,作文的批阅更不用说了。老师这么样认真,学生怎能不一样呢?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样下去,能让优生更优,差生进步也快。因而,他所教过的班级学业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论人赞誉。
自己刚进入六年一期里的一天,下课时我去上厕所,我班有一个同学在后面喊我:“周光稳,等我一下,我也去上厕所!”我刚停下脚步,突然有一个同学走近我,问:“你就是我们谭校长常说的周光稳?你的文章,我们听过、看过。”我深感愕然,经询问才知道:这个同学是刚从腊树坳初小学校四年级考入我们学校五年级的,谭老师教完我们四年级后,就被调到这个学校任校长了,谭老师所教的仍是四年级语文。他特地把我的四年级课堂作文本带去了这个学校,上课时把我的文章念给他们听。谭老师这样做,又为了谁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谭老师已是邓家铺区里重点小学石龙完小(原龙伏寺完小)的校长了,自己也成为了石龙小学的一名教师。昔日的师生俩,今日里同事的他与我,登台同时演奏一曲人民教育之歌。
谭校长治校严谨,学校制度健全,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他率先垂范,要求老师做到的,他首先自己做到,学校工作紧张有序,学校呈现一派团结合作,努力积极向上的氛围,石龙小学不愧于是邓家铺区里的重点小学,不愧是邓家铺区小学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学校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谭校长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
上高小时的三位老师
我们读完小学四年级,通过初小升高小的考试,自己顺利地升入本校的五年级,由于自己成绩好,学校任命我为高年级32班的班长,那个年代,虽即提倡又红又专,但成绩还是摆在第一位的,成绩好的分别任班长、学习委员、副班长,至于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卫生委员在成绩上的要求没那么高。
上高年级时,我们迎来了几位新老师,在这里主要说的是语文兼班主任的李老师,任教数学的姚老师,任教体育的陈老师。
在高小的两年中,令我最难忘的是六年一期的中考,中考后的一天,自己到校早,班里仅来了自己一人,刚在座位上落下,数学姚老师让我去了他的卧室兼办公室的房间里,桌子上摆着一张中考数学成绩单让我看,自己很快地扫视了一下,只见那几个点缀在成绩单中有红色圈的分数格外鲜艳夺目,那用红笔圈着的分数是(满分)100分,为什么自己不在此例中,然后极快地从上往下看,找到了自己的成绩是96分,常常100分的我,这次咋的?姚老师严肃地说:“我为什么要你到我房里来?”自己羞愧难当,沉默不语,低着头。然后,姚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学习上绝不可骄傲自满,这次考得不太好,但不可气馁,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发愤学习。赶上来,老师相信你仍会是学习上的标兵!”自己期末数学考了100分。按惯例,中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之四十,末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之六十,但放寒假时,自己的通知书上数学成绩却是100分。还有平常平时测试,自己每得100分,竟会加上20分,即100+20呢?
这天放学时,班主任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停我班长职一个月,让我反省。一个月后“官复原职”。李老师还特地把我留了下来,他递给我两张白纸,让我写两份内容相同的检讨书,一份交给了班主任李师,一份交到了学校教导处戴主任那里。谁知晓事情还未了,几天后,在学校期中总结表彰大会上,学校不点名地批评了我,并把我受奖的第五名让给了我班第六名受了奖,那个第六名的总分只比我少1分,他进步很大。老师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详见俗素者的《老师的批评》一文。
李老师,原天峨公社人,他为了让弟弟有书读,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原本打算在天峨岭上垦荒务农,却被水浸坪公社文教办,请他去水浸坪某完小任代课老师。初中毕业的他,心怕在教学上不如他人,于是教书很努力很发愤很用功,教学效果好,然后被邓家铺区文办调到办在邓家铺公社黄塘的区民办学校任民办教师,几年后民办学校停办,所有的民办教师各散四方。区文办特地留下李老师一人,安排到邓家铺公社龙伏寺完小任代课教师,几年后李老师在这里由代课转公办。写到这里,不禁回想起自己从教的历程,与李老师很相似,也经历了三步曲:代课——民办——公办。
李老师从教以来,对学生很关心,要求严,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显著,他所教的每届毕业都考得好。我们那一届3个班大约150人,毕业时县统考,龙伏寺完小的升学人数、升学率、优秀率均为邓家铺区第一,我们32班优于其他两个班(31班、33班),3个班共有十多个同学升入一、二、三中,我班占有我本人、张明扬、肖国友、沈培瑞、肖仲权、肖目国等7人,这些无不显露出学校的教学质量与老师的辛勤付出。
陈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一期数学,他们数学教得好,他的体育课更胜一筹。六年二期,有一天我们上体育课,天下着雨,陈老师带领我们在学校长廊里分组组打乒乓球。他亲自任裁判,用粉笔在球桌上记录着各组成绩。当我上阵时,陈老师把早已写在球桌上的“周官稳”这三个字让我认,我说:“陈老师,中间那个字您写错了。”他笑着肯定地说:“我在龙伏寺这么久了,我看见你,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是班长,所以是这个“官”字。顿时只觉得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热呼呼的,这也是老师对自己寄予无限的希望与期盼。
老师对于学生的我的严格要求,批评与表扬,激励与期盼,满是老师的亲情与真爱。可怜天下父母心,老师何曾不是。
在自己漫长的人生中,总没去想做什么官,发什么财,一心只想做最好的自己,姓周的我,在阳光的照耀下,努力前行,行稳致远,一路走下去,努力把自己的名字写好,诠释名字应有的含义,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与培养,一心一意专做一件事——人民的教育事业,因而自己是好学生好老师,今生无憾!
中学时代的老师
初中倒没给自己留下太多的记忆,但高中两年受益匪浅。
高中两年,我们与同时期的大多数人不一般,我们却比他们学到的文化知识多一些,同时我们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虽然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是那么深厚,那么渊博,但我们走上社会比较优秀,主要得益于我们的老师。
我们高中语文宁桐魁老师,数学同保池老师,英语覃松桂老师,物理周启潜老师,化学黄渊慕老师,他们个个学历高,知识渊博,功底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堪比现时武闪二中火箭班的老师,在那时,我们能碰上这些老师,我们真有幸。
宁桐魁,武冈五中校长,后为邵阳师专党委书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教育家。宁老师大学期间就参加党的革命工作,后来成为湘中游击队长。上世纪六十年代,武冈县政府县教育局特地派他来武冈五中创办高中部,他来之前武冈五中是所县属初中学校,五中是继一、二中后第三所开办有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若有人说到她的前身是邓家铺扶峰中学,五中那就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五中初中部的学生来自邓家铺区的六个公社(天峨公社、水浸坪公社、双桥公社、邓家铺公社、米山公社、龙从公社),高中学生主要来源于邓家铺区的六个公社,少数学生来自荆竹区和杨柳区。
五中高中开办以来,就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办学成效好,从这里走出不少名人志士,教育家周光礼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我们之前中有一届(单班)五十多人,参加国家工作的占了绝大多数,仅有3人未参加正式国家工作。1972年冬毕业的我们那一届两个班一百余号人中,参加正式国家工作的三十来人,其中正处干部有张明扬、伍柄勋、有怡金、肖密植、罗文星、姚论发等六七人。我们步入社会后,无论是从政,无论是从教、从医、还是做企业当老板或其他行业的 都比较优秀,从未出现一个社会的败类。为五中为武冈的教育写下闪光的一页,详见俗事者《那学生时代》
在此不得不重述自己以前说过的几句话: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好一门课,一个好班主任可以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好校长可以办好一所学校。
学生时代遇上好老师,工作或打工时遇上好领导或好老板,也是人生中的有幸。
自己一路走来,学生时代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工作时碰上了好领导,真是三生有幸。我们真有缘,在此,我十分感谢我的老师!
教育往事:
1.上世纪五十年代至1969年时,小学有初小学校,高小学校,完全小学。那时上高小,也需通过考试,合格者才能上高小。
2.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民办学校,有的开办了几年又停办了,后又恢复了民办学校。
如:上世纪五十年代,邓家铺区民办学校办在邓家铺公社黄塘大队,六十年代邓家铺区民办初中学校办在杨龙大队伏兴庵。因1969年每个大队(村)开办一所小学,每个公社(乡)开办一所初中学校,区民办才被撤销。在伏兴庵民办学校的原址上开办了杨龙完小。
那时民办学校是国家与集体共同举办的,有别于现在的民办学校。上世纪至1969年时,武冈三中也只有初中(后来三中也开办了一段时间高中),那时一中、二中、五中才是定全中学。
3、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许多小学也开办了带帽的初中班,初中学校也开办了带帽的高中班。如:石龙小学,杨龙等小学开办了初中班,邓中开办高中班,1979年都被撤销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基本普及了小学和初中。
4、1967年—1976年推荐方法上中学、读大学。
1967年—1980年实行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的学制;1980年起又恢复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学制。
202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