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修辞是阅读中常碰到的语言现象。要读懂古文,对常见的文言辞格几必须了解,掌握它们的翻译方法。本文辑录的几种常见文言修辞对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帮助。
1.委婉
古人为了避免粗俗、避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礼仪的需要,有时故意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为本来的意思。
如: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帝王曰崩,诸侯曰薨,士曰不禄,平民曰死。)
②《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晏驾:婉称天子之死;捐馆舍,婉称对方之死;填沟壑,婉称谦称自己之死。)
③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辱于敝邑:婉称对方a﹤齐孝公﹥对本国﹤鲁国﹥的侵犯。)
④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发动战争。)
⑤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婉称会战。)
⑥权起更衣。(更衣:上厕所。)
⑦诸毕当朝,不乏荣贵,但帏薄不终,为时所鄙。(帏薄不修:表面上将屋里的帷幕不整治,婉称家庭生活淫乱腐化。)
⑧簠簋不饰。(表面上将“盛祭品的筐子不修饰”,婉称为官不廉正,有贪污行为。)
⑨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不可为讳,表面意思是“不能为你隐讳”,实则指对方被处斩;左右,表面指对方左右的人,实则是对对方的尊称。表示不敢与对方直接对话,吕纯跟对方左右供驱使的人交谈。)
2.用典
古人为了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应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包含的普遍意义。
①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嗟来之食,译为“侮辱性的施舍”。)
②神仙之说,所谓为蛇添足。(全祖望《梅花岭记》为蛇添足,译为“多此一举”,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是多此一举。)
③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燕然未勒,本义为尚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译为“外患未除”。)
④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还》友于,典出《尚书·君陈》:“惟阻风于规林,孝友于兄弟”,即对父母的孝道也表现为对兄弟的友爱。因此,用“友于”表示“兄弟”。全句意为:第一件高兴的事是能侍奉老母,第二件高兴的事是能见到兄弟。
说明:有的典故成语,如果古今同义,色彩相同,可以不译,如果不同,则非翻译不可。
如下面两句可不翻译:
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②日日经略中原,究竟一筹莫展。(《桃花扇·誓师》)——每天谋划中原之事,终究一条办法也没想出来。)
如下面两句则非翻译不可:
①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宋史·刘世安传》)——如果任官职,就要态度鲜明,无所畏惧,敢于挑重担。“明目张胆”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春天花草烂漫,阵阵清香;夏天树木繁茂,异常阴凉;秋天西风寒霜,天空高爽;冬天水枯了,石头露出水面。这就是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水落石出”,古今含义不同。)
3.借代
古今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好理解和难以接受,所以借代应以意译为佳,译成它所借代的人或物。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肉食者”,意为“当官的”、“决策者”。
②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意为“战船”。
③意此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口舌”,意为“言辞”。
④沛公不胜杯勺。(《史记·鸿门宴》)“杯 勺”,指酒力。
⑤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指酒。
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邯郸”,指赵国。
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指平民百姓。
⑧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干戈”,指战争。
⑨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指官员。
⑩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万钟”,高官厚禄。
⑾不合三尺,何以信于天下?(《明史》)“三尺”,指法律。
4.借喻
借喻要译成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与妻书》)“腥云”,指白色恐怖;“狼犬”,指凶恶的敌人。
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狼、豺、虎、蛇”,都借喻为凶残的叛逆者。
③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藩篱”,指边境。
④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尘网”,指污浊的官场。
⑤金城千里。“金城”,指坚固的城防。
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阁序》)“东隅”,指年少的时光;“桑榆”,指将来的岁月。
⑦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请缨”,指投军报国。
5、互文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互文和异义互文两种,又叫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
同义对应
①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转过来就进攻秦国。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在军事失利、形势危险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④遂通五经。贯六艺。——于是,贯通了五经、六艺。
⑤处若忘,行若遗。韩愈《答李翊书》——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忘却了什么。
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相互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翻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
异义对应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谈笑和往来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早晨与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为还。《出塞》王昌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隘还是秦汉时的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⑤地业,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峨怨》——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几个例子来看,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次连用即可。如:“谈笑的与往来的”、“早晨和傍晚”、“秦汉”、“枝枝叶叶”等。
6、合叙(又叫“错综” 、“并提” )
即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相关的事物在句中交错叙述,是为了求得句法的变法,翻译时应当把它们分开叙述,即一分为二。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②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天气高爽,霜露晶莹,水消了,石头露出来了。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懂得句读,能够从师学习;疑惑不能解释,却不懂得从师学习。
④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尚书.尧典》——每三年考察一次征集,三次考察之后,就黜退糊涂不称职的人,提拔聪明称职的人。
⑤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桀暴乱,汤征伐;纣暴乱武征伐。
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奸犯科——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
⑦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事表》——性(性格)——淑(和善);行(品德)——君(公正)
⑧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兰,郁郁(幽香);芷,青青(葱翠)
⑨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唯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