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爱你。教师文学》时间之河与爱的圣骨(评论)/ 林日新

《爱你。教师文学》时间之河与爱的圣骨(评论)/ 林日新

林日新 2025-09-01 11:03



图片

目录



·重 磅·

在水一方(小说)/廖麒麟

从爱与勇气中探寻抗战意义(创作谈)/廖麒麟

时间之河与爱的圣骨(评论)/林日新



·名 家·

在你弥留之际(小说)/北?雁



·视 界·

乱世凡人录 /孙智正



·小 说·

战友的肖像 /王福新

回家 /周?勇

阳关三叠 /刘明彰

热河旧事 /孟宪歧

北碚桅灯 /李文山



·散 文·

墨色号角 /向太平?

月牙伤疤 /黄良海

雨来没有死 /马倩倩

穿越一条河流 /李洪武

丹砂凝香处 /傅俊珂

赫石坡下的抗战记忆 /璞?石



·诗 歌·

镌刻在骨头上的记忆(组诗)/伍小华

湘魂烈韵映丹心(组诗)/王建强

回声(组诗)/李?勇

在段落间种植纪念碑(组诗)/张闻骥

黑板上的年轮 /尹亚欣

致敬历史(组诗)/李雪芬

青铜的根系 /康玉琨

墙上的弹孔(外一首)/黄兴安

纪念日(组诗)/海?叶


时间之河与爱的圣骨
——论《在水一方》中的创伤考古与在地救赎

湖南武冈林日新

于湘西南赧水河畔,教师作家廖麒麟执笔为篙,在其获奖之作《在水一方》中,辟开了一条潜入历史幽邃腹地的航道。这部自武冈古城青石罅隙间萌蘖而出的作品,早已超脱战时爱情故事的窠臼。它以赧水河——这一流动的时空诗学容器为经,以金丝楠木盒中沉睡的“圣骨”书信为纬,佐以倾颓老宅与簇新别墅的空间对峙,构筑起一座繁复的记忆宫殿。其间,个体创痛与民族伤痕彼此映照,历史真相与情感救赎相互缠绕,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载时空的在地化创伤考古,并在对“爱”与“勇气”终极意义的叩问中,指向跨世代的精神救赎。

一、赧水河:流动的见证与永恒的张力场

赧水河在文本中挣脱地理实体的桎梏,被淬炼为承载时间之重与生命韧性的核心象征。当叙述者初临心灵废墟(老宅),窗外“宽阔的赧水河河面碧波荡漾”,这流动的生机成为穿透阴霾的意外微光。溯至烽火连天之时,同一条河负载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密度:“河水悠悠是他们相爱的见证”——阿平与兰妹儿的誓言沉坠河床,凝固为战火淬炼的爱情精魄。及至现代叙述者于月夜追寻真相,“车窗外的赧水河在明亮的月光下满载一河星梦”,河流于此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向永恒时间航道的形而上嬗变。这种“水的哲学”,其灵感内核正源于作者于清明祭扫烈士纪念碑后的顿悟:归途所见的静好当下(童谣、情侣、渔舟)与纪念碑承载的沉重历史(密密麻麻的姓名,包括其表叔)并置,构成了时间永恒的张力结构——人恒驻此岸,凝望那永难企及的彼岸。兰妹儿以一生守望对岸未归的爱人,成为这种存在境遇的绝妙隐喻,其内核正是因爱而生的无尽勇气。

二、书信圣骨:物质遗存与灵魂的幽冥对话

作者匠心独运的双层嵌套叙事,在泛黄信笺与冰冷现实间搭建起精密的镜像迷宫。现代叙述者与李剑秋于老宅昏灯下展读信笺的场景,宛若当年阿平于战壕中疾书思念的幽灵复现。叙述者忆中致妻子的情书充盈“月光如水,星河如梦”的浪漫诗情,当下生活却徒余“烟头燃起,烟雾在房里妖妖娆娆”的苍白空洞;兰妹儿信纸上“河水不竭,我的爱也不变”的古典誓约,与现代读者陷入“偷窥的快感变成烈火”的道德困境形成刺目反讽。最具震撼力的互文,莫过于叙述者重读情书时,战地家书那粗粝的牛皮纸信封与手机相册里甜蜜的数码影像在记忆河床上的剧烈碰撞。此双线叙事不仅展露技巧的纯熟,更是对爱情在时间侵蚀下存续可能性的残酷诘问。

金丝楠木盒作为穿越时空的情感圣物,其“内壁镶嵌金丝绸缎,底部铺满雪白绒毛”的华美精致,与老宅的倾颓衰败构成戏剧性的张力场。叙述者以工具撬开暗格锁具,物理性的开启瞬间升华为对历史真相的象征性解剖。信件内容从“等我回来”的炽热承诺,跌入“在外成家”的冰冷背叛,最终揭晓为“不可告知死讯”的悲怆守护,构成对读者认知的渐进式颠覆与伦理震颤。结尾处焚烧信纸,“灰烬化成一只只蝴蝶绕着坟墓飞舞”,作者将梁祝化蝶的东方古典意象点化为精神传承的现代仪式:物质的载体在烈焰中消亡,而精魂——那因大爱与大勇而生的精魂——却在涅槃中臻于永恒。书信作为“圣骨”的意义在此刻圆满:它沟通幽冥,在自我毁灭的壮烈中完成了爱的终极救赎与不朽。

三、空间对峙:记忆铭文与阶级神话的崩解

空间是承载创伤记忆的血肉铭文,也是权力关系的无声战场。老宅“红砖外墙爬满藤蔓”,木窗“泛黄的漆面泛起片片褶皱”,这些衰败的肌理正是历史创伤镌刻于物质之上的深深烙印。最具颠覆性的空间设置在邯郸别墅——当叙述者与李剑秋怀揣道德义愤叩响朱门,迎接他们的却是“鹤发童颜”的老人与始料未及的沉重真相。作者于此精妙地解构了空间的阶级神话:象征现代财富的豪华别墅,竟成为囚禁最沉重历史债务(战友一生的谎言与愧疚)的牢笼;而颓败倾圮的老宅,反被证明是纯洁情感(兰妹儿的等待)与历史真相最后的圣殿。这一空间权力的反转,暗含作者对物质主义价值观深刻的隐性批判,亦呼应了他创作谈中对赧水河畔坚韧日常图景(渔舟、情侣、童谣)的深切体认——正是这些平凡而坚韧的生活景象,方是抚平历史深邃创口的真正良药,是勇气得以滋生的土壤。

四、创伤流转与救赎仪式:时间两岸的和解之路

创伤的代际流转与艰难疗愈,构成小说跳动的精神心脏。叙述者初临老宅时“脑袋如同杂乱纷飞的灰尘”的认知混沌,李剑秋表面洒脱下“为女人单身十年”的情感冻伤,皆是现代性精神漂泊的症候。二人对兰妹儿命运的激烈争论,实为各自内心创伤的镜像投射:叙述者从臆测的“背叛”中照见自身婚姻裂痕,李剑秋则在期盼的“团圆”里寄寓未竟之爱的遗憾。当尘封的真相大白,阿平“不可告知死讯”的残酷遗命与兰妹儿“终身未嫁”的永恒守望,共同构筑了一种比肉体死亡更为酷烈的生存困境。阿平“为爱牺牲”与“因爱撒谎”的双重抉择,将个体最私密的情感置于宏大历史叙事的碾压夹缝中接受拷问:“我死之后,切记不可将我的死讯告诉我妻兰妹儿……我若无她,不能独活;她若无我,亦不愿独活。”这种“以谎言守护爱情,以牺牲践行大爱”的生存悖论,赤裸裸地揭示了战争机器下个体情感的极端困境,其核心驱动力正是对爱人生命的终极关切与牺牲的勇气。与之形成深刻镜像的,是李剑秋因自卑(“门不当户不对”)而主动放弃爱情,以“为她好”之名行逃离之实,其内核实则是恐惧承担爱的重量与缺乏直面困境的勇气。

最终,历史创伤的考古性昭雪带来了现代心灵的纾解与救赎的可能:李剑秋毅然飞赴重洋追寻旧爱(重拾爱的勇气),叙述者怀揣往昔情书“走向梦中的新娘”(直面过往,开启新生)。两代人分立于时间之河的两岸,凭借理解之舟与宽恕之桥,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和解仪式。这场和解,是创伤记忆被照亮后的必然,是爱赋予的勇气在时间中的回响。

结语:在地记忆熔铸的人类精神图谱

《在水一方》的卓异之处,在于将武冈古城独特的地方记忆(城墙弹孔、血浆鸭卤菜的味觉乡愁、胜力寺香火),淬炼升华为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精神图谱。作者的教师身份与作家使命在此交汇:金丝楠木盒中的书信穿越八十载硝烟,最终在现代人的掌心化为坟茔前翩跹的灰蝶,完成了一场庄严肃穆的文化传承与精神超度典礼。作者在清明祭扫的真实生命体验——面对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陌生与至亲之名,与眼前赧水河畔宁静流淌的日常图景所形成的强烈对冲——正是触发其“为他们纪念着什么”这一深沉创作冲动的本源。这种深植于地域血脉的在地性关怀,使小说得以超越个人情爱,巍然矗立为一座以文字砌筑的爱与勇气的无形纪念碑。小说尾声,阿平遗骸的跨国寻回与同穴合葬,不仅是情节的闭环,更是对历史巨大亏欠的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庄重偿还,是对牺牲者爱的终极归宿的完成。

历史从未真正死去,它蛰伏于时间幽深的河床之下。当叙述者踏上归途列车,赧水河“满载一河星梦静静流向远方”。这条承载了兰妹儿一生守望的河流,已然升华为所有时代精神漂泊者灵魂的航标。《在水一方》以水的哲思、信的涅槃、空间的对话、创伤的流转与救赎,构筑起一座贯通历史深渊与当下此岸的精神桥梁。作者以其悲悯与洞察警示我们:救赎之路绝非指向遗忘,而在于鼓起勇气潜入记忆的深水,打捞那些沉没的爱与勇气的密码——因为在所有创伤的彼岸,都栖息着一个等待与我们最终和解的、来自另一时空的自身镜像。在赧水河不息的生命流淌中,那些被时间反复淘洗、愈发澄澈的勇气与挚爱(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强调的“爱是最重要的砝码”、“能让我们穿过黑暗的,永远是爱与勇气”),终将在每一个渴求光亮的“此时此地”,重新获得呼吸,重新活过。



阅读 18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