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畅

103作品117.87万累计阅读26照片196评论3207获赞
黄三畅2009/5/20 17:16:00
从某一角度来说,作家也是读出来的。
关于书的回忆
黄三畅2009/5/20 17:13:00
感谢诸位.我只是猜想佥事是较高级的官.鲁迅也当过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
记两座殿
黄三畅2009/5/7 9:53:00
热捧小沈阳,是中国人的悲哀.说明中国人欣赏品味太低,也说明中国真正上档次的艺术作品很少,少得可怜.一个半男半女的人模仿别人唱一唱歌,有什么值得追捧和吹捧的呢?当地给他荣誉,可以理解,把他捧得越高,对他们当地越有利嘛.
该反思一下需要赵本山的底线了
1
黄三畅2009/3/28 17:15:00
青松啊,到我的家乡去,怎么不喊我?小桥流水人家的右边是我舅舅的家,可惜舅舅不在了,老表也亡故了两个。滔溪一条冲没有当大官的,也算得人杰地灵呢。
春到双牌滔溪 【组图】
3
黄三畅2009/3/23 13:13:00
茶枯,双牌的油岭村最多,荆竹一带的人还到那里去买。有一年我遇到一个高中同学,问他到哪里做什么。他说到油岭买茶枯用来药鱼。可惜,现在到处没有鱼了,重要原因是农药打多了,还有是放炸弹的人多了。
药鱼之夜
6
黄三畅2009/3/23 13:09:00
药鱼是农历八九月间。在我们那里,是盛大的节日,一到了那个时候,就盼望有人“放药”,好去捞鱼。我也一直想写,但终没有写,因为我觉得是“斩尽杀绝”。用欣赏的笔调写,不忍心,用批判的笔调写,似乎也不必要,所以就不写。宜地的文章是记实性的,让人知道,武冈一带,原来还有这样的活动。
药鱼之夜
3
黄三畅2009/3/23 12:51:00
言宋先生,你的说法有根据,但我还是不太肯信。南北分治,不一定两方的人绝对不能越界。关于都梁的文章,可以认为是“抄”了盛弘之的,那么关于三峡的、关于石钟山的、关于永州的等等等,又是借鉴了哪里的?南京师大那个教授,只怕也是凭一般的“常识”——南北分治,就不通往来,郦氏就不能来南方。
《水经注》中的武冈及其相关问题
黄三畅2009/3/23 12:32:00
民居得以保存,恐怕还是那地方的人穷。那地方的“富人”或把“老屋”拆了建新屋,或不管老屋,另建了新屋。当地人已发出呼吁,救救那里的老房子!(我的案头就摆着一份呼吁!)
浪石古民宅得以保留是一个奇迹
2
黄三畅2009/3/23 12:27:00
宜地的记实文章难能可贵。
爱的接力(七)
黄三畅2009/2/28 13:40:00
老同学你好!读了你的大作,心有戚戚焉。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当年在一中读书时,在校园或校外看到的刘老师(即鲁之洛先生),总是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但有一点你记错了,你读高二,我是读高一(63至64年),刘老师还教过我同年级的班,还给我们作过讲座,所以说你读高一后就看见刘老师在"劳动"了,应是不确的.刘老师是文革初起时才离开学校的(他的有关作品中写到)>
感动之余还是感动
Ta的简介

入驻时间:2007-02-04

武冈乡镇:双牌镇

现在城市:武冈市

毕业学校:

会员简介: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