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月

315作品200.76万累计阅读1053照片2327评论3.91万获赞
都梁月2009/1/2 19:53:00
图个情投意合,书情趣,寄笔墨,浇块垒,写蹉跎。临风对月,诗酒琴棋心宽阔。更兼妙哉英特网,把世界都缩在被窝。打字不怕一指禅,添加删除不罗嗦。有人说:嘿,酷啊,这老家伙!闲言碎语耳旁过,照样沉溺在屏幕,不管他是讥笑,还是羡慕,咱图个自己快活!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53:00
煤油灯下读红楼,吟风弄月荒草坡。找乐子到处都能有,取营养不在钞票多。唐诗当美酒,宋词作大馍。写标语权当习书法,搞宣传只做练秧歌。管它是文场操琴,武场敲锣,我都入伙。急流勇退正当年,胸无大志不做作。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52:00
稚气未脱便下放,十几年美青春全耗在泥巴窝。其中的苦辣酸甜,动魄惊心,唉,不忍说。冷看他斗来斗去,花开花落。一年年运动接着运动,惹不起,咱躲。饥寒交迫又怎着?悲也要过,乐也要过。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52:00
《哭也是过,笑也是过》

老家伙!哈哈,这称谓不错,咱也跻身在老家伙。嘻嘻,只是咱解放战争未赶上,抗美援朝没撵着。更别提革命暴动举火把,八年铁血抗日倭。天生的红五类,却没给地主扛过活,这不是我的错!

少年时知道反右派,大办钢铁紧接着。失学田头捉泥鳅,大食堂没饭肚子饿。咱勒住裤带听大戏,喜欢那扣人心弦的喜怒哀乐,生旦净丑,水浒三国,都让人乐呵呵……哭也是过,笑也是过。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44:00
农友

十载荷锄记忆真,当年农友倍相亲。
同挥热汗浇黄土,竞唱秧歌入巧云。
半块粗馍双果腹,一则笑话两开心。
牧归野外逢凉雨,拥进羊群体共温。

“拥进羊群体共温”真乃生活之结晶。下放牧区的知青们应有同样的生活体验。这样的佳句只能在草根文学中见到。或许难入学院派的法眼?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42:00
自留地

应是承恩刘少奇,一家一块补年饥。
精耕细作情多寄,日近时亲影不离。
稻麦葱茏超社垄,土田肥沃胜公泥。
队中养病家玩命,私字当头狠狠批!

这首诗不是在描写俺弯弯绕大叔和常富兄弟吗?其实,这并非富裕中农的专利,贫农雇农都一样。食毕竟是天,而自留地里的食比天还要大。“三年自然灾害”中活过来的人体会尤深。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42:00
三战指《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三战情节词可背,八出样板耳能详”真不是夸张。可惜年轻人的高速大容量“硬盘” 上都刻写了这么些东东。“男女青年何渐少”?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电影千篇一律,无趣得很;另一方面,在正负电荷间的电磁力及距离越小引力愈大的万有引力双重作用下,银幕下的故事自然比银幕上精彩得多。而“黑灯影”正好做掩护。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42:00
露天电影

呼朋引伴到郭庄,银幕高张打麦场。
三战情节词可背,八出样板耳能详。
爱瞧精彩星眸亮,惊见杀伐月魄藏。
男女青年何渐少?黑灯影里已双双。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36:00
倘黛玉身体允许,还可能参加“铁姑娘战斗队”,“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对荣国府的少男少女来说,较为理想的下放去向是,按亲戚关系下放到京郊刘姥姥的生产队,应能得到些适当的照顾(巧姐的遭遇可资证明)。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都梁月2009/1/2 19:35:00
按说《红楼梦》也应归入封资修之列,只因伟大领袖爱读,且推荐给许世友读五遍以上(可怜大老粗,也关风和月!),“糟粕”自然成了“精华”,故知青们才能公开读红,聊以解饥。设若宝黛生在知青年代,也被“鼓励”下乡,恐怕不会“闲赋菊和梅”,而只能“勤操镰与锄”了。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Ta的简介

入驻时间:2007-06-26

武冈乡镇:辕门口

现在城市:桂林市

毕业学校:

会员简介: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