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地

447作品454.48万累计阅读901照片5032评论5.66万获赞
周宜地2014/4/26 12:41:58
胡德平说,在“文革”时期,就发生了用专政机器、用国家机器对付人民,对付我们的知识分子,对付我们的革命干部,对付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用专政机器啊!而且很多专政机器还是以群众专政为名,这个已经是无法无天了。

对几个统计数据如此害怕的精英们,不知对胡德平这些说法会不会认同?冤假错案案件几百万,涉及的人口将近一个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么可怕,可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别骂我哟。
两个数据,一个谜底两个数据,一个谜底
1
周宜地2014/4/26 12:40:11
胡德平说,我对当时全国的冤假错案有个粗略的统计——案件几百万,涉及的人口将近一个亿,对人们的组织枷锁和精神枷锁涉及的面就更大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分3个阶段:延安时期我们就搞过一些干部的审核工作;解放初,“三反”、“五反”运动就有些冤假错案,当时算是扩大化的问题;“反右”运动,我觉得又升了一级,除了扩大化的问题,还有一个很要命的就是混淆两类矛盾,就是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这多可怕呀。到后来更严重了。
两个数据,一个谜底两个数据,一个谜底
1
周宜地2014/4/26 12:20:53
我这个老的要死了的人,活了这么久,真还没弄明白自已就几个数据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究竟触犯了哪条法律。从统计的角度看,每年度人口递增与递减的年度数据中,肯定都包括当年出生与死亡的数据。其他所有年份都是递增,唯独三年苦日子递减,难道这三年正常死亡的人会比其他年份多那么多?谁相信?那些骂人的,都是有文化的精英,为什么这么无视事实,信口开河,甚至说统计出的数据也是别有用心?就算武冈搞统计的别有用心,难道国家统计的数据也是别有用心?这些人这么怕事实,又是为什么?
两个数据,一个谜底两个数据,一个谜底
2
周宜地2014/4/21 9:17:00
请质疑本帖的说点实在的话。或者证实这一数据是假的,或者证实22050人是正常死亡,光凭不着边际的话或人身攻击的话,说服不了人。
两个数据,一个谜底两个数据,一个谜底
1
周宜地2014/4/21 9:03:32
蛤蟆,“不要攻击我”,服了你了。
秋天的童话—关于吃的故事(摘自杂文月刊2009第3期)
周宜地2014/4/19 19:09:27
温馨说明:只要不是人身攻击,欢迎跟帖。
两个数据,一个谜底两个数据,一个谜底
周宜地2014/4/16 11:15:20
换一个角度看,倒是一首好田园诗:女耕男拉,其乐融融。(可别骂我没同情心哟!)
拉耙的人(题青松摄影)拉耙的人(题青松摄影)
周宜地2014/2/18 20:24:10
“这样的文集,能有什么看头呢?我猜测当初周宜地老师一直推脱不愿为本书题写书名,也是这个原因罢。一个文人的清高,是应予以保留的。”
清辉言重了,写了几个小说,只不过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讲故事罢了,算得什么文人?哪里清高得起?更何况,我是一个有屁就放的人,也玩不了清高。我的字上不了台面,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才“不愿为本书题写书名”。哈哈
《这些年,那些事》《这些年,那些事》
周宜地2014/2/2 10:45:28
“被本姓周的作家同学抓着黄婆卖瓜辫子了”,言重了!我哪敢抓辫子,自己写文章称自老师,我是为你的文体创新鼓掌哟。倒是你说我写的那几个没水平的字,倒是真的觉得多余。前言已经说了,后记再提及,有必要吗?
《这些年那些事》后记
周宜地2014/2/2 1:39:24
请删去这些文字: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将书名定为《这些年,那些事》,大家不约而同地一致认为,由钟文晖老师出面,请人网的资深网友周宜地先生题写书名。殊不知,周宜地先生竟谦逊得近乎固执,一直不答应提笔。经过我们再三请求,加上钟文晖老师对他老同学周宜地先生的再三游说,周老师终于答应并挥笔以竖行形式题写了“这些年,那些事”几个字,为这本书、为我们人网留下了他的墨宝,也为《这些年,那些事》一书的出版添加了分量。
《这些年那些事》后记
Ta的简介

入驻时间:2007-12-24

武冈乡镇:荆竹铺镇

现在城市:广州市

毕业学校:武冈二中

会员简介:一个快活的老打工仔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