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位于湘中与湘西交趾之地,为湖南湘、资、沅、澧四水中的资水流域,今属邵阳境内,为县级市,古称“都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写资水之源,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的描写,即指武冈;宋高宗游武冈云山,有“七十一峰烟云变幻”之题签。“武冈”之名,相传由吕洞宾醉酒都梁,书题“止戈”而得。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四周山川相倚为屏障,故吕仙称之为“止戈之山岗”名曰“武岗”,后又称为“武冈”。此地以“天下第六十九福地”的山川形胜,构筑了两千年的文明历史。
三皇五帝后,都梁隶属荆州郡,秦属长沙郡,西汉置武冈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长沙定王子遂为都梁侯(今长沙尚有定王台),成为侯国;三国时吴以都梁复名为武冈。唐时武冈为大县,宋为军,元为路总管府,明初为府,后为州;明成祖永乐年间,徙迁岷王朱楩为州,建邸藩王府,岷王欲于此称帝,建五龙桥,后事败身亡,武冈遂有“五龙不出城” 的传说。明亡后,南明永历王朱由榔称“桂王”,迁至此,改州为“奉天府”成为“反清复明”的军事基地。中华民国二年废州为县,隶属宝庆府(今邵阳)。1938年,塘田战时讲学院创办于此;1939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汉迁于此。二千一百余年来,武冈历为湘、川、滇、黔、桂之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自都梁建侯迄今,地域包括武冈、洞口、隆回、邵阳、城步、新宁、绥宁七县,于“黔山之巑,巫水之磻,鱼骇而离,兽化而残”的奇险环境与瑶汉相杂居的氛围中孕育了独特的都梁文化。其中民国《都梁文钞》,清康熙、光绪《武冈州志》,道光《宝庆府志》中汇文156种,尽千余篇。
明代,文学空前发展,都梁成为武冈州治。晚清,本地文人邓辅轮、邓绎兄弟与湘潭王闿运、长沙李寿蓉、攸县龙汝霖、并称“湘中五子”。此后仍相继涌现出吕振羽等一批文人学士。艺术上,在楚国驱鬼逐疾的祭祀与巫舞中产生了傩戏,被称为戏曲之“活化石”,存目于今武冈的曲目有《降凤仙》、《祭五岳》、《划船》、《降土地》等数十种。历代宗教中,道教在都梁流行甚广,时间较长,产生了道门戏曲之一的阳戏,保存至今的剧目有《打对子》、《贤女劝夫》、《瞎子闹店》等七十余种。又有始于明末清初的祁剧,在都梁曾有“福字”、“庆华”、“金字”三个科班,传统剧目有《泗水拿刚》、《昭君出塞》、《鸿门赴宴》等近百种。解放后,经人整理又有《隔窗会妻》、《三座桥》、《金戈铁笔》、《鹿台恨》等数十种。武冈丝弦在我国曲艺中负有盛名,演唱形式为时调、小曲和小戏,柔和优美、抒情轻快。至今调曲有《小四景》、《大四景》近百曲,小戏有《琴房送灯》、《秋江》、《西宫词》等三十余种。另有都梁歌谣亦为汉乐府采撷收录。
武冈,山清水美,历传十景,分别为:“云山清晓”、“法相洞天”、“武陵春色”、“渠渡晴岚”、“古山瀑布”、“济川回舟”、“龙潭夜雨”、“枫门落照”、“宣风雪霁”、“横汉晚渡”。
其中十景之一提到的“云山”,海拔1372.5米,历为道家“七十二洞天”之“六十九福地”,佛家称之为“楚南胜境”,耸立于武冈城南,七十一峰烟云变幻,地处江南,又属岭南山系,与雪峰山系遥遥相应,其间孕育武冈城。山中胜力寺历为佛家胜境,道家之紫霄阁矗立宝顶,并有秦时方士卢生、侯生升仙遗迹,秦人古道绵延百里。“金龟越岭”、“玉兔听经”、“仙桥横汉”、“云外钟声”、“杏坞藏春”等又构成“云山八景”。云山,以云闻名。山中云彩四时各异,步云亭如履云中,观云台观云海日出,山中云彩伸手可摘,云姿变幻,可拥之而眠,有诗曰:“泉发山头韵,云为足底莲。”
云山物产丰富,以药材为多,生云山黄芪、厚朴等数百余种,以此泡制的云山药酒,清淳甘美,强筋健骨,与当年醉倒吕仙洞宾的“都梁兰”有齐名之誉。1945年德国学者游此考察,发现近四十余种珍稀植物,其中二十余种以云山命名,如“云山木樨”等。解放后,国家在此建林场开发保护,1985年开辟为自然保护区,1995年建国家森林公园,近三千余亩原始次森林莽莽苍苍,飞禽走兽四时不绝。在今四面喧嚣、物欲横流之时,不失为一清修之所。
上云山,与胜力寺方丈闲谈,又得佛家谛谒,清闲淡雅,乐不能自抑。都梁、云山,不失为楚南胜境、六九福地。尚未开发,便得一份真淳厚实,亲近自然之心,至此方全然放松融汇于云海山林之中。
有诗为证:
策杖来寻第一山,天风吹上白云间。
振衣笑我凌千仞,采药从谁问九还。
未有清虚遗世虑,暂将酩酊破愁颜。
尘踪又逐斜阳近,返是浮生半日闲。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黄高远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