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人网资讯富士康出走深圳 加速沿海代工企业内迁潮(B)

富士康出走深圳 加速沿海代工企业内迁潮(B)

TOM_23906 2010/9/30 17:27:20

士康与深圳之间的关系从当初的甜蜜到今天的漠然,原因何在?

  比起当年高调落户深圳,富士康这次内迁显然低调许多。低调的背后,来自于深圳市对待富士康态度。虽然当地政府并不否认富士康给深圳带来的贡献,但对它也有其他声音,这也被认为是富士康急速内迁的原因之一。

  外界盛传:在“富士康诉比亚迪侵权案”中,郭台铭认为深圳政府有失公平,在一段时间内存有很大的意见。2006年5月,富士康以比亚迪侵权为由向深圳公安机关报案,直到2008年2月才开庭;败诉后转往香港打官司,再败;2008年10月,郭台铭重回一线,打算在台湾提出侵权官司,后被人劝阻乃罢。郭终于体会到在深圳强龙难压地头蛇。

  而此后,由于深圳谋求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已不适合深圳的发展。并且,深圳的媒体更是时常披露富士康的负面消息,这让郭台铭很是不爽。

  跳楼事件频发后,富士康和深圳的关系也开始走向微妙:在跳楼事件中,富士康被深圳认定为“管理有问题”;而在民间、学术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富士康为深圳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在一份深圳经信委的调研材料中,对于富士康这个高新技术企业的描述,专门提到“税收贡献较少,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了解,今年两会期间,深圳市政府公开表示,深圳正面临着“土地、能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推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而在5月底举行的一个工作会议上,更有广东省委的官员直言要加快产业升级换代,“腾笼换鸟”,将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这种声音被富士康记在心中。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认为,深圳对富士康模式已越来越不欢迎。深圳已经不是当年对招商引资激动万分的初级模式,深圳税收主要依靠服务业、金融业和物流业,40万之众的富士康对深圳地方财政的贡献很小。而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认为,富士康此次加快搬迁速度,除了有成本和内地优惠政策的原因外,还可能是和深圳政府的发展目标产生了矛盾。

  除去税收问题,富士康还因为人口密度过高,牵制了政府很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且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员工收入少,对城市消费的拉动能力有限,但员工管理造成的问题却不少。深圳的人口密度为全国最高,城市已经不堪重负,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因此深圳只能逐步淘汰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而以代工业为主体的富士康们首当其冲。

  对于深圳政府的转型需求,富士康心知肚明。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急于转型的深圳市政府与富士康方面就有过相关的讨论。富士康内地地区商务长李金明在2008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深圳土地等资源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富士康也在寻求如何发展。“怎么样跟市里大的形势统一起来?这就得进行职能转换,厂房可能会有部分拆掉,生产转移到其他地区。”

  李金明在谈及该问题时还表态:未来的深圳富士康基地将以“研发+部分生产”为主,人员规模最多在10万至15万人之间。同时,富士康还提出了“发展内地,制造转移”的口号,生产线转移的地点有山东烟台、重庆、河北廊坊、北京亦庄等地。而这些地方,都有其大客户的工厂。

  移情内地搬迁并不是富士康一时头热而下的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富士康陷入“连跳门”时,坊间纷纷猜测它是否要向东南亚或其他地方转移。但郭台铭否认了这一说法。近日,他在台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鸿海在大陆的工人数量将进一步增长,最终将达到150万,包括内迁计划在内,鸿海未来将在大陆投资数十亿美元。

  促使郭台铭作这一决定的是,大陆有着其他地方没有的劳动力优势。郭台铭坦承:“巴西工人的工资更高却不如大陆工人勤劳,越南的工人不错但人数太少。”这两个地方的工人都不好,那么俄罗斯的工人如何?郭台铭对此满腹牢骚:“7月份,我在成都签署了一份协议,在10月份就可以完成第一期八栋楼的建设。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我们也在建设工厂。你知道他们需要多少时间吗?两年!”

  而现在,随着内陆城市的迅猛发展,其活力并不逊色于沿海城市,造成大量劳力从沿海回归。这正是富士康内迁的原因。上海麦肯锡高级合伙人米歇尔·王(MichaelWang)认为,“工人们会自己算账:如果我在重庆能找到事做,为什么还要去广东呢?”事实正是如此。对此,郭台铭表示,鸿海50%的工人将在两年内陆续迁往内陆地区,目前这一比例仅为20%。5年后,内陆地区工人的比重将达到66%。

  员工跳楼后,富士康被迫增加了工人的工资,涨幅达到65%。《IT时代周刊》在调查中发现,天津和烟台等地区的普工最低工资标准为920元,与深圳2000元的工资标准相比,少了一半;而重庆、湖南、河南等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大大低于深圳。此外,内地的土地、租金和水电成本也明显低于深圳。

  除了成本优势外,富士康转战内陆城市也便于年轻人在家乡就近工作。在富士康发生跳楼事件后,郭台铭表示,“外来工作的年轻人需要家的温暖,企业对此很难两全。未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将会加速扩大在四川、重庆等大陆西部地区的投资,让年轻一代回到家乡工作。”早在2008年,富士康便证实了将大举内迁的消息。据当时鸿海集团发言人丁祈安透露,面对全球险峻的经济环境,鸿海2006年就已经开始进行内地工厂人力的重新布局。按照富士康当年的计划,深圳工厂员工中将有16万人被转入湖北、山西等内陆省份的厂区。当时,郭台铭曾预计,整个迁移时程将费时3年。只是突如其来的跳楼事件影响并加快了他的布局。

  曾经撰写过《郭台铭与富士康》一书的徐明天认为,富士康向内地迁移,一方面是为了更加接近代工企业,另外也为内销打基础,除了深圳和烟台这两个地方主要做出口外,其他的生产基地可以专心做内销产品,而内地政府的积极态度也能提供有力的竞争环境。

阅读 3465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已关闭评论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